说套印本 第11期

时间:2022-09-05 07:40:40

古书中有一种本子的文字是用两色、三色、四色甚至更多颜色印刷的,版本学上管这叫朱墨本、三色本、四色本或五色本。这些本子又通称套印本。套印本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雕版印刷术的一大进步,

具体地说,套印是将一页书的版面做成同样大小的几块版,每版一种颜色,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就成为印着几种颜色的书。最常见的是朱墨印,即两色印。每印一页书,先要刻同样大小的两块版。一块版刻黑字部分,一块版刻红字部分。然后先用一块版印上黑字,再用另一块版印上红字,印刷时必须使两块版的版面严密吻合,使两次所印的双色字恰如其分地在它应在的位置上,并保持版面上行与字之间的整齐和谐,这就是套印。如果印的颜色多,还要多刻版。套印究竟产生于何时,现在不好考证。从现存实物看,元朝至元六年中兴路资福寺所刻的无闻和尚的《金刚经注解》最早。此书卷首扉页画为老僧坐着讲经,桌前地面上生出几枝灵芝。经文用红色印。注文用黑色印,灵芝也用朱墨两色套印。此书原藏南京图书馆,后被运往台湾。

套印本的成本比一般书高得多,所以不易推广,从元至明,沉寂了二百多年。明末江浙一带成为刻书中心,为了科场应试需要和便于指导阅读,私人和书坊刻印了许多带圈点和批注、评论的书。可是如果一律用墨印,黑糊糊一大片,看的人还得从一片黑暗中去分辨哪是正文、哪是批注、哪是评语等,太不方便。如果把这些圈点、批注、评语和正文用不同颜色分别套印出来,读时也就方便醒目多了,因此这时套印本开始风行。并且,江浙当时是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富庶之区,所以这些刻书者也有这种财力。其中最有名的是江苏吴兴的闵、凌二家。闯家中有名的是闵齐假,凌家是凌潆初。凌漾初就是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人。现在这两家刻印的套印本在拍卖会上还时有所见。,除了印正经、正史以供当时人学习应试,闵、凌二家还刻了不少小说、戏曲本,而且许多书里都附插图,不过插图都是单一墨印,与正文朱墨两色不同。

套印这种技术,明末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革新,这就是彩色木刻画的出现。明末有一个以制墨出名的徽州人程君房,他刻印了一部书叫《程氏墨苑》,其中有些图是彩色印的。印的方法是在一块版上涂上各种颜色。不久,木刻家和印刷工人合作。发明了“侄版”。所谓“侄版”,即分色分版的彩色套印技术,具体做法是先勾画全图,按照一幅画面上的不同颜色,区别形态制成大小不同的版,每版反映画面上的一个部分。刻好后,分别照原画面色彩涂上不同颜色,分先后轻重顺序印在同一张纸上,便成为一幅精美的彩色画,不仅色彩鲜艳,同时还能表达出画面的浓淡深浅。现在流传下来能见到的最早的侄版印本,是明朝天启年间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

套印技术兴盛于明代,大致有叽个原因。一是明代经济相对繁荣,套印需要较强的物质基础。二是雕印技术从宋到明中后期,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三是为适应科举考试和童蒙学习之便利,书商往往在书上天头及行间以不同颜色印出前人和名人评点。所谓“评”,即评论,指对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一般印在天头上,也称“眉批”。所谓“点”,即圈点,就是遇到文中精彩之处,在字旁加圈儿,以示这些话寓意深刻,应当认真领会。评点常常能讲出大段文章难以讲出的妙处,有时寥寥数语,即有画龙点睛之效,所以颇受时人欢迎。评点始于南宋,第一个在书中加评点的名家是刘辰翁,他评点的较著名的有《世说新语》和杜甫诗。明朝为适应八股文考试,评点四书五经的书籍市场极大,使得套印本随之兴盛。不过应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评点本都是套印本。

据王重民先生考证,套版印刷起源于徽州,然后从徽州传到湖州,又传到南京、苏州、杭州等著名的出版城市。17世纪的20到50年代,套印在南京和湖州达到极盛,而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知道套印,

上一篇:帛画唐卡 第11期 下一篇:脚印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