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5 06:00:48

汉中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汉中市的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体育 现状 对策

1 社区体育的含义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上世纪30年代由吴文藻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引入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定义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共同活动区域。社区的区域界限按不同层次可分为国际社区、国家社区、地区社区和乡土社区。乡土社区也称为基层社区。基层社区由若干个邻里社区组成,邻里社区又由若干个社会细胞――家庭组成。社区体育以乡土社区和居住社区为区城范围,参加者为常住居民。通常把社区体育界定为以一定的定居居民为基础,通过一定范围内生活上的相互联系,共同利用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设施,为加强人们的相互联系,产生、巩固社区感情而进行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社区体育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成为大众体育的主要形式。为使汉中市城市社区体育工作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我们对汉中市城市社区体育进行了调查,旨在摸清汉中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社区体育的发展走向,指出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汉中市现辖一区(汉台区)三县(南郑县、勉县、宁强县)主要城区内社区和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汉中市体委的有关文件和体育先进社区的材料,并在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以及网络上收集了国内相关专著两部,论文2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汉中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并对社区小样本人群进行预实验,其效度和信度较好,符合要求。然后大面积向汉中市四个社区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96.2%。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3 多维视角下汉中市社区体育现状

3.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次调查了解到:当前汉中市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为基本层次,有的社区甚至以街道为唯一层次。从组织结构分析来看,存在明显的不足;多层次社区体育组织未建立,无法分层开展工作,组织管理未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系统性受到影响;社区体育组织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单一,与当前发展多元化社区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使多管齐下开展社区体育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社区体育组织采用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互动因素,管理过程也缺少配套网络,组织系统的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2 城市社区体育人口比例不高,年龄失衡较为突出。

据汉中市2002年国民体质监测体育人口统计:目前汉中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达200万,超过总人口的34%,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了2%以上。本次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为118人,占总数的39.5%,与我国1998年8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的体育人口占35.6%相比更高,表明汉中市体育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年龄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体育人口中18~30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年龄结构呈马鞍型。按学历情况进行统计可看出,体育人口数量按学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递减。

3.3 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开放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问卷:汉中市社区体育场地总面积比95年前增加了93812平方米(含县)。人均增加0.15平方米,达到0.26平方米,尽管如此,调查结果仍然显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极大地挫伤了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大多数社区居民对本社区体育设施“不满意”或“极不满意”,认为小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活动场地小,设施陈旧。新建住宅小区多数器械过于老龄化或病弱化,缺乏具有强化体能性质的体育器械。大多数体育场馆设施仍还只为本系统服务,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

3.4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处于较低层次。

调查结果显示385人中有过体育消费的人有131人,占34.2%,体育消费者人均年消费金额为302元,这一水平比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说明我市居民体育消费已初具规模,但与2000年北京、上海体育消费人数比例及消费金额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从体育消费结构看,物质性体育消费在目前汉中市体育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非物质性体育消费比例很小。从居民体育消费来源看,汉中市居民是自己花钱进行体育消费的,表明“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在体育人群中已形成。本次调查还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育消费各有其特点。对不同体育项目消费态度也各有不同。此外此次调查得知:经济条件、消费观念、闲暇时间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3.5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薄弱,健身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目前汉中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00人,其中三级210人,二级155人,一级35人,共有健身辅导站213个,平均每个健身辅导站1.87个。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汉中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未受过专门训练,不具备资格的人员进行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社区体育的科学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3.6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不够,健身功效有待提高。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出发点是养身,锻炼者中以治病和长寿为目的的占总人数的65.3%。由于社区体育具有个人余暇性以及由之衍生而来的高离散性、强自由性特点,因此居民选择活动项目有明显的非竞技化、文体一体化以及韵律性、表演性、趣味性特点。依据这些特点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大多采用功、操、拳、舞、剑等自我竞争类项目,甚至以下棋、钓鱼、散步、聊天来健身,因而运动强度小,身体负荷低。而有对抗情景、多人同场竞技类项目参加者较少,健身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 汉中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应把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把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到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化建设内容中去,同时社区与学校的联姻,将为社区体育提供大量的软硬件环境。新世纪的社区体育发展,关键环节在于社区与学校体育的开展、协调。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社区与学校就像两个互不干涉的团体,交往不多,联系也不紧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开展,社区与学校不往来的局面被打破,社与校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学校成为社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重要场所,可切实把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社区体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上来。

4.2 加大社区体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开展社区体育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引导市民逐渐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社区体育的氛围,形成有利于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宣传可以转变社会对体育的观念,调动社区居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适时地宣传社区体育的好处,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排除那些对社区人健康的不利因素。它还可以引起各行政领导和企事业单位对社区体育的重视,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社区体育经费、更好的活动条件和更充裕的活动时间。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

4.3 大力开发社区体育消费市场,适应社区居民健身需求。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作用,在低廉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向社区居民开放。支持和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在社区内兴办体育锻炼场所,鼓励体育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鼓励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在余暇时间为社区居民进行讲课辅导等,大力开发体育器材用品市场,以满足体育市场的需求。

4.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推动社区体育向纵深发展。

根据多元化需求,增加各类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管理的系统性,增加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层次,建立包括管理、指导、服务、协作、监督构成的网络,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促进社区体育融入社区服务,将社区体育与体质监测、疾病预防、康复治疗有机结合,保障扩大市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同时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引导广大居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对抗性强、有一定负荷强度的竞技项目,提高技能水平。要在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广大体育教师的作用,弥补指导力量的不足,联合和依靠社区医疗部门,积极参与健康指导、运动处方、体育疗法等服务,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科学健身观和体育消费观,提高社区体育的科学文化水平。

结语

总之,社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受体育教育、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社区体育设施、社区体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宣传的不断深入、政府的重视、体育社区产业化的进程以及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加强,社区体育运动将高度发展,全民健身将在社区内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1.

[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2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Z].

[3]汉中市体委.关于汉中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总结[Z].2002.

[4]叶宝华.厦门市社会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首都体院学报,2002.1.

[5]丁峰.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院学报,2002.5.

[6]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上一篇:浅议篮球运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传统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