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电子商务不是主流

时间:2022-09-05 05:34:38

张近东:电子商务不是主流

电子商务是不是主流,这种价值判断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卖方想在哪里出现?买方又在哪里出现?这样的事实判断,才是苏宁需要考虑的东西。

张近东在说“电子商务不符合商业规律”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苏宁没有涉足电子商务。2009年8月,苏宁就对它的网上商城做了一次全面升级,并将之改名为苏宁易购。不过长期以来,苏宁易购感觉上一直不是电子商务的一线梯队,名气甚至在凡客之后。

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如何摆平线上线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有庞大门店数量的卖场,线上价格没有优势,消费者还是会去实体店。如果有优势,那么供应商会认为出现了价格不统一。张近东认为电子商务不符合商业规律,与其说是一种对趋势的判断,不如说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反映。

但其实苏宁易购做得还行。2010年,300人组成的苏宁电商事业部,一年含税销售额就做到了20亿元。调研公司易观认为,2011年年中的时候,苏宁易购已经超越了当当网,位居全国第四。2011年年底的时候,易购的市场份额则超越了亚马逊中国。

苏宁易购两年并不差的表现,给张近东大规模搏击这个领域带来了信心。而淘宝800万卖家、天猫6万卖家的庞大数字,使得一些制造商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快速出头,这给苏宁提供了一个机会。淘宝的数字看着很大,也的确商家很多。但就整个中国商业环境而言,淘宝这个盆子,是接不了所有的水的。

对于电子商务,相当多人认为,商务是核心,电子只是手段。那么,商务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低买高卖。电子商务比起实体商务来,消费者缺少直接接触商品的机会,以及实实在在的购物体验,于是需要价格来做弥补。故而,价格战是电子商务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而苏宁,其实打价格战是有优势的。

重点在于规模。苏宁的规模已经到了可以和供应商讨价还价、压低价格的地步了。虽然苏宁在互联网领域没有太强的规模,但它可以把实体店打包进去和供应商谈一揽子的进货方案。京东好不容易在2011年达到了销售500亿的规模——很多人认为里面注水不少——但苏宁的销售额是1500亿,附带着还有50亿的净利润。苏宁规模三倍于京东,自然有更大的底气来向供应商压价。

搞定了供应商一头,苏宁也敢于倒贴销售。因为苏宁有足够的弹药。财报显示,它有近120亿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而京东呢,2007年以来,总共融资15亿美元,目前净现金大概在10亿美元的规模。

但苏宁不可能坐视京东的快速增长。直到2010年,国美自己爆发内部矛盾,苏宁由此有足够的精力腾出全力与京东抗衡。

可能与平台类电商竞技有点远的一个因素是2010-2011年的团购大年。团购这个业态在商业上陷入困局,但它的社会意义是很明显的:它令一大票原来和互联网没有关系的本地商家(比如餐厅)意识到了网络的力量,而基于此,也让一大票本并不习惯网络购物的人群变成了电子商务消费者。CNNIC的报告显示,各项网络服务的年增长率(2011年对2010年)网络购物为20.8%,网络支付为21.6%,排在疯狂增长(都超过200%)的微博和团购之后。相对温和的增长数字反而说明了,这种增长是底盘扎实的。

电子商务是不是主流,这种价值判断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卖方想在哪里出现?买方又在哪里出现?这样的事实判断,才是苏宁需要考虑的东西。

上一篇:浅谈矿区铁路流向结构变化下的运输组织优化管... 下一篇:弹性退休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