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道音尘绝

时间:2022-09-05 05:32:45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思秋》

点缀于巍峨的中华大地之间的碑楼陵阙,往往是文人墨客风,触景生情的源泉动力,就连李白也曾有如此悲伤哀婉的词句。如今,这“汉家陵阙”经千年岁月,依然昂首挺立着。

“阙”,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在探访柔嘉公主冢之时,友人告之那阙顶端的石兽被盗,“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忽然脑中跳转出苏轼的佳句,显然此“阙”非彼“阙”。字典中中有关“阙”的解释,一为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二为墓道外所立的石牌坊,此处的阙,想必定是这个含义。再次看到“阙”便是营造学社测绘时的一张工作照了,照片上正被测绘的石阙就是此次探访的“主人公”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汉代遗物――高颐墓阙。

高颐墓阙的墓主叫高颐,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来一点点地揭开早在宋代就不断被研究考证,1939年被营造学社测绘,连文豪鲁迅先生也曾亲自考察过的,1960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颐墓阙”的神秘面纱。

古有高颐,今为雅安

雅安古代为青衣羌国,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门户”、“民族走廊”之称。不久前在民国摄影家民族研究学者庄学本的著作《羌绒考察记》里看到了不少记录“上世纪30年代,我到了这里就进入了西康省――羌绒汉混居的地区。羌为羌族,绒为嘉绒藏族,汉自然是往返于其间的汉族买卖人,或是当年攻打羌戎留下的汉人士兵后代。出了雅安城就几乎没有正式的公路了,而是马帮一直使用的马道,所以在今天,游客还可以看到……”。雅安东部出市区方向、靠近盘山路的地方有一组“马帮走茶马古道”的雕塑。四次从那里经过,四次都看到无数人在拍照。公路下面就是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地势也随着山势而越来越险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川藏公路是汶川地震之后仅有的几条生命线之一,直到时间,所有的进藏车辆还都要从这里绕行,因为都江堰一线的公路因地震的毁坏而被阻碍着,没有完全修复。

从成都出发到雅安,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因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这里常年阴雨连绵,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于是就有了“雅雨、雅鱼、雅女”三绝的美誉。

这里的两汉文化历史底蕴丰厚,除了高颐墓阙,还有雅安市芦山的“樊敏阙”, 位于中心还有一组汉代人物形象雕塑,一对男女恋人努着嘴唇,相对而坐,号称是“中华第一吻”。

高颐墓阙距离城区并不遥远,眼前仿佛浮现出上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赴西康省考察的情景。往车窗外不时地张望,颠簸之间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难》其中的几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或许这就是眼前最真实的风景。

“汉阙”之风

“阙”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汉碑村,建于东汉建安四十年(公元209年)。汉阙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碑形,宽度与厚度的比例近似方形,其上覆以有瓦、吻、檐及斗的木构建筑物的石造屋顶,也有两重檐的;另一种是除了上述的这一部分为主阙外,其外侧联以略矮小的子阙,子阙上面也覆以石造屋顶,而后一种在现存实物中较多。砌在石阙上的石块,雕出画像及铭文,记载了某一历史时刻。它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汉时,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才可立阙,雌雄各一,可以天禄、辟邪,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高颐墓主阙有十三层,子阙有七层,是用多块大小不同的红色长石英砂岩堆砌的,有扶壁重檐五脊式仿木建筑,由基、身、楼、顶四部分组成。主阙和子阙并立在长3.3米、高0.64米、宽1.65米的台基上。主阙 (或称母阙) 从基到顶高约6米,阙身宽1.6米,厚0.9米,顶的上部宽 1.94米,下部宽3.8米,出檐0.6米。子阙(或称副阙)高3.39米,身宽1.12米,厚0.5米。

“阙基四周雕刻矮柱和方斗,阙身有蜀柱和额枋,上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主记、主簿等车马出行石刻贯穿于正副阙身。”其上砌石五层形成楼部,从下向上第一层,雕大栌斗数个,承托着三层纵横相叠的枋。南北两面交叉枋头的正中各浮雕一饕餮,北面的口衔鱼,南面的口衔蛇。转角处的大斗下均雕一角神,背负楼部。第二层刻十朵一斗二升斗拱承托四周的枋。斗拱之间浮雕内容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季扎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乌、黄帝遗玄珠等。第三层四周为相斗的图案花纹。第四层上大下小,四面向外倾斜,浮雕有“神荼”、“郁垒”、“吴姬天门”、“天马”、“飞黄”、“龙”、“虎”等图案。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在枋头上阴刻24字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楼部以上,是用四石雕成有五脊重檐的阙顶,正中脊部刻一鲲鹏。

阙分东西两阙,有人认为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墓阙。有资料显示高颐墓阙 “两阙相距13.6米,西阙为子母阙,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东阙经清代改建,为单阙 ,上刻“汉故益州太守阴平督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方”。据考证,这些是后人补刻,经与墓碑和阙坊头刻字对比,此阙应为高颐一人之阙。除阙未经迁动外,墓碑和石兽皆失原位。东阙与主阙结构基本相同,顶为单檐庑殿式。墓主高颐,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与其弟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清《雅州府志》将高颐昆仲均列入《宦迹》、《乡贤》篇内,《雅安历史》载“高君石阙二,建安中立,弟实子直墓均在焉”。按高君阙,碑、墓均在今雨城区姚桥乡(原名孝廉乡),证明他是东汉时汉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铭说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求由之政事”都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他卒于建安十四年 (209年)8月。殁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遗爱在民,当非过誉。

“营造”的记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唐代以前的,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木构造建筑遗迹了。然而秦汉木建筑的影像却频繁的出现在汉代墓阙、陶楼及画像砖中,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建筑的格局,建造的模式。比如,在汉代画像砖中带盈柱的房屋,带二门、厨房、厕所、望楼的院落以及斗的大量使用,弥补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和建筑木构造发展的研究。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鲍鼎、刘敦桢、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中就曾经提到,“四川西康诸阙均刻斗拱木构形;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构架: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四川石阙斗拱间之,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可见其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研究贡献极为显著。

高颐墓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是我国汉阙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珍贵文物古迹,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上一篇:面塑捏出年味来 下一篇:TOP 10 不断消费化的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