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09-05 05:13:05

链接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水融了,数量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为它们能帮助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更有效.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生活化,高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践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呢?

一、触动生活积累,激活封存的记忆

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都是从生活本身中悟得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平时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能让学生随手可以触摸到数学知识.

一是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充盈在生活中.

二是挖掘生活资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将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数学的含义,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他们在其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在生活中处处皆可用的道理.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功的喜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也被有效激发出来.

三是平时要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其实就是数学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策略.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不断提升,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去触动生活积累,激活封存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

二、再现数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动力.数学情境创设是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语言等,将数学教材提供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把握,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而情境教育的优点在于它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促使学生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例如,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一些商店的卷帘门、安全门都借助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一幅画、一幕舞台的设计,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中心,这个中心往往就是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

三、生活化问题,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

数学的心脏是问题.数学问题或现象无处不在,它均来自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或现象,它是社会的某一侧面的反映,具有真实性.因此,我们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方面的典型问题、现象结合起来作为材料来设计问题,这样能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产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性和超前性,为学生搭建接触实际、应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四、回归生活,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可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同样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来自生活而回归于生活,教会学生观察世界时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说明问题时用数学的思想,分析对策时采用数学的方式,处理工作时想到数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后,笔者安排学生自发外出至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数据的分析,通过详尽列式计算,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帐目细则,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从而对此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了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

像这样,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拥有一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的眼睛,让学生时常能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快乐,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内化数学思想为个人素质的养成.

总之,链接生活,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理解数学于“退”和“进”的互动中.通过“退回数学”,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在退进之间,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真正把握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我们才能真正将“数学生活化”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上一篇:浅谈复习生的心理问题和应对 下一篇:初中数学自学提纲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