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与“会”的思考

时间:2022-09-05 03:05:38

“懂”与“会”的思考

初中各科老师几乎有一共识:初中化学最好教,易教易学易考。似乎“三易”成了初中化学的代名词。其实化学同行都明白,教学中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困难,学生的接受也轻松,可解题时经常出现不成问题的问题,倍觉惘然。细细品来,却发现所谓的“懂”不过是弄清了基础知识,却没有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也即没有“会”。

一、关于“懂”与“会”

化学的实验性、趣味性、亲合性,以及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使它受到刚入门的初中生的青睐,吸引着众多学生去探索化学的奥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学班中有四、五个人开始惧怕、讨厌化学,甚至有超过1/5的同学怕解“大题目”。深入了解后发现,有以下观念:实验有趣,但知识点太多太碎,解题难;课上能听懂,但拿到题目无头绪。

产生上述问题说明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尚未真正“学会”,也即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呢?

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1.教学的逻辑顺序

任何一科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先于授课,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和科学过程结构,进行有机组合,精心设计其逻辑顺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2.学生的认识顺序

学生的认识顺序,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感知到理解;(2)从已知到未知;(3)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结合;(4)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5)从模仿到创造;(6)由易到难;(7)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事实证明,凡符合这些顺序的,教学活动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一定要遭受挫折。

3.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自身身心发展水平制约,针对初中生对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不够稳定,遇到挫折易厌倦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体系。

三、具体应对措施

1.分散难点,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夯实“双基”

解决化学问题首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即“双基”),这是解决化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属于“弄懂”的过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当注意全盘考虑,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夯实“双基”。

2.建立化学性思维,培养三种能力

教好、学好双基,并不等于学生的能力自然提高了,也即“弄懂”却不一定“学会”了。时常听老师说:“此题应该这样解。”然后列举几道类似题加以巩固,便认为一通百通了。其实这种教学始终没有跳出“题目”的框框,能“举一反三”固然好,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

近年来,命题趋势是“守纲不守本”,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高,说难也就难在多方面考查学生智力和能力。此举在初中化学同样适用,建议如下:

(1)思维的训练,形式立足于平时教学之中,切忌最后搞专题讲座。

(2)教给、指导学生思维的步骤:①分析题意,挖掘信息;②联系基础,灵活应用;③逻辑推想,形成思路。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基本技能;挖掘题干信息能力;综合运用“双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化学题型种类繁多,解题无固定模式,重在建立解题的基本模式,即“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

3.实践中形成思维

理论千遍不如实践一遍,在实践中加以指导、点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分析题意,抓住关键信息。如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已知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把握住即可把题目由未知引向已知。

(2)选准突破口,寻找更优解法。近年来中考命题中,探究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平时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示信息,而且要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主要依赖于对各种物质特殊性质的“弄懂”和解题思维的形成,再如,中考对计算题虽说降低要求,但从历年统计看,仍是失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不从思维上解决问题,再低的要求也会成为失分的大户。如沪教版第四章有这样一道题:

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计算制得氧气多少克?10.7g固体物质中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许多同学拿到题看了之后,发现与所讲例题类型不同,无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可用,感到束手无策。此时不妨提示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思考:①分析题意,弄清发生了什么反应,是否完全反应?②分析反应前后物质及其质量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了?通过短暂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该题的突破口在于“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方便快捷。

4.训练发散思维,启发一题多解

中考命题趋向是增加了主观描述题和开放性试题,化学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化学永远面临着“思维求异”和“解法求优”。一方面,化学教学中不能讲的过死,限得过严,鼓励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法,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个体思维,不能搞“千人一面”;另一方面,“思维求异”不等于胡猜瞎想,思维的基础是“双基”的正确综合应用,解题中要积极指导,教给思路,启动思维;第三,精选精编例题,及时收集学生中好的解法,促进化学性思维发展。

总之,让学生从“弄懂”到真正的“学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从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出发设计出更加符合教与学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是无穷尽的。我希望能和全体化学老师一起,找出一条更适合于教与学的教学范型,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的好人才。

上一篇:浅谈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析城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