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阅读体验 注重阅读方法点化

时间:2022-09-05 01:27:58

立足学生阅读体验 注重阅读方法点化

摘 要: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备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部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对文章的思路把握不够清晰。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本文从"立足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注重阅读方法的点化"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并归纳规律,触类旁通。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 思路 梳理 训练

备考现代文阅读必考中,我们推荐给学生“分层勾要懂思路,抓住关键明核心,借助标志巧读懂”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分三步走:划关键词句――串接连读――理清思路,明确观点。划记关键的词句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读懂文本的瓶颈出现在第二个环节――串接连读,即学生对找到的关键词句不能准确地分析之间的逻辑联系,不能从中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要表达的中心。读来读去,读不懂文本,学生就喜欢做跳跃性阅读,只想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样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而答题的准确率不高。如何突破学生阅读瓶颈?笔者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立足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找准阅读课堂的切入点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学生的阅读初感是他们前期自主学习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现有阅读水平的体现。这也正是我们阅读课堂的切入点,是保证课堂有效的关键。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在讲评论述类文本之前,让学生把文章的思路梳理一遍,写在作业本上,讲评时请一两位有代表性的同学来讲讲梳理思路的过程,再和学生就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重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激起火花。[1]

二、先扶后放,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和点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是启发式教学的立足点。我们的学生有求知欲、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维又往往会因过于自由驰骋而对文本的理解五花八门,他们往往会因积淀不够深厚而看不懂文本的精妙。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时要在串接连读的方法、能力训练上去“扶”学生一把,管一管,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十分重要。那么,关键词句之间有何逻辑联系?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将关键句成功串联成文本的思路网?

1.从划记的关键句入手,抓住关键句之间的联系明核心

关键词的勾连、标志性词语的提示等在关键句与思路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帮助学生顺利通向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进行串接连读时,我都会要求学生先圈出相互勾连的关键词、标志性词语等,然后思考其中的联系,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把握作者论述的方向。例如《自由与科学》一文中,学生借助关键词“目标”、“自由”、“创造性思想”的勾连,标志性词语“这种”、“还”的提示,就不难发现关键句之间的联系:上文讲“两个目标”是为了引出“两种外在的自由”,“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这种外在的自由,还需要另一种自由――内心的自由。由此明确,本文的中心在于论述两种自由(外在和内心)对于发展科学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2]

2.从论述的观点入手,抓住文本的观点明思路

议论文三要素中论点是文本的灵魂,在全文中起统率作用。从把握文本论述的观点入手,由果溯因,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思路就能看得更明白,对文本的结构就能把握得更准确。因此用文本的观点筑起一座灯塔,可以指引学生成功穿越文本的重重迷雾。

3.从论证的过程入手,抓住论证展开的角度明核心

写文章的思路也就是读文章的思路。按照这一规律我们比较容易找到大部分论述文的写作思路。例如对韩少功《重说道德》文中“至于道德的意义,无非是要尽力阻止这种匆匆退化,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一句的分析。学生结合上文的语境,推断出“这种匆匆退化”是指人类退回到动物利己的本能,展开论述的角度是“个人”。以此类推,提炼出下文分析的角度分别是“社会”、“文明”。学生明确了文本的思路网,答题自然就准确。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解读文章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创作游刃有余,作品摇曳多姿。

4.突破论证材料的干扰,抓住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明核心

为了增强文章观点的说服力,作者往往要旁征博引,运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材料有时因为指向性不甚明确,就会在学生将关键句串连成文本思路网的阅读过程中造成障碍。因此要强调学生要有突破论证材料干扰的意识,认真钻研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顺利把握文本的核心。如蒙田的《论友谊》一文中,“布洛修斯愿意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对学生造成干扰,导致学生错误地把这一层放进后一层次“至高无上的友谊和一般友谊的区别”里了。

三、精心安排,有序训练

1.选择训练材料时,应遵循先熟悉后陌生、先一般后特殊、先易后难的原则

针对学生不喜欢论述类文本、认为论述类文本艰涩难懂这一点,我们先挑选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较为有阅读兴趣的、较为浅易的文章进行训练,等学生熟悉这种文体后,再挑选陌生的、难的材料进行进一步训练。而针对学生认为梳理文章思路没有作用这点,我们在开始训练时,选择了一些思路较为清晰的、有规律可循的、符合论述类文本一般写作思路的几类文章和题目,来让学生尝尝梳理文章思路的甜头。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类文本的一般写作规律,培养起阅读这类文本的语感。

2.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遵循整、分、整的顺序

在第一轮必考专题复习之前,我们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先整体阅读后做题的习惯,所以每次做题都要做完篇训练。等习惯培养起来后,进行专题复习时,就可以进行分散的针对性的能力训练。可以按文章结构,先训练通过分清材料与观点关系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再训练整体把握、提炼中心的能力;也可以按考点来分,训练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重要句子(概念)的能力和分析文本,查找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分解训练的好处是能够指导到位,落实细化,可以切实提高解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分散训练后还要再把它整合起来,进行全篇训练,提高解题速度。

3.坚持每周训练,使学生保持语感。专题训练过后,特别是测试前,每周至少要做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来保持语感和做题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是高三备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初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方法的引导和有序训练,并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高考备考指南.语文[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傅嘉德.点化:让学生进入阅读的新境界[J]. 中学语文教学,2010(5):71―74.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研究 下一篇:白马湖:从农居村落到动漫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