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05 12:52:11

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引发的思考

一、案例回放

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我的邻里生活》这一内容时,因为讲到邻里的小伙伴、邻居之间的关系,学生们都滔滔不绝。前几天在教学《不给邻居添麻烦》这课时,当学生看到教材中那幅垃圾随便丢在楼梯口的图时,我还没有提示,许多学生早已按捺不住情绪,纷纷举手要发表意见了。见此情景,我便让学生自由来表达,以下罗列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表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展开人情攻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王艺说:“我家搬进新房子后,对面的那户人家经常把垃圾放在我家门口。小区里的卫生员扫楼梯又不勤快,所以对门的垃圾有时会放上两三天才会被卫生员清理走。”

“那不是很不讲卫生吗?”快嘴的王倩倩着急了。

“对啊,不过,我爸用了一个妙招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王艺有些得意地说。

“噫,你爸这么厉害?怎么做啊?”还是王倩倩迫不及待地问。

“我爸呀,就是有办法……”王艺卖了个关子,停顿了一会儿才说:“他啊,先在家门后等着,竖起耳朵听着对门的动静,时不时通过猫眼窥视一番。没多久,邻居又来放垃圾了,爸爸急忙打开门,走出去,拎起邻居丢的垃圾,关上门,跟着邻居下楼准备去丢那垃圾。邻居看到了爸爸的举动,连忙去拿爸爸手里的垃圾,边拿还边说:‘对不起,在你家门口放垃圾我也是习惯了。我家先搬进来,当时你家的房子还没人住,我们就经常把垃圾放在那个门口。现在你们住进来了,我们有时还是坏习惯改不掉。真是不好意思,我们以后一定会注意。’我爸连连说没关系,说那是难免的,有些事习惯了,确实难以一下子改过来。况且,人都是有惰性的,生活中谁还不爱偷个懒呢。两人这么客气地交谈过后,邻居就再也不来放垃圾了。”

“你爸爸真厉害!”好几个学生说。我也暗暗佩服王艺爸爸脑子灵,会想办法,善于处理关系。

[观点二]门口放把竹椅,保卫领地摆架势。

“我爸才厉害呢。”这时李天翼说,“我家的情况跟王艺他们家一模一样。我们也是邻居家先住进去了,总把垃圾丢在我家门口,等我们住进去,他们也没改掉。我爸可不帮他们倒。他把家里的一把大竹椅放在门口。为了防偷,把它与铁门锁在一起。竹椅擦得异常干净,放了几天,邻居就再也不来丢垃圾了。”

张维问:“为什么放把椅子人家就不来丢了呢?”

“我爸爸说,放椅子是占领放垃圾的地方,提醒邻居这房子已经有人住了。”李天翼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办法!”我忍不住赞叹。

[观点三]踢出飞毛腿,以暴制暴显威风。

“我爸的办法才好呢!”又一个学生的思绪被揭开了。那是调皮的张索超。“我家也常遭邻居的垃圾污染。我爸是采用针锋相对的办法。爸爸只要看到有垃圾,就会一脚把它踢飞,让它飞到路中间,随后垃圾都散出来。爸爸说‘反正应该责怪丢垃圾的人。等大家都觉得路面总是不干净不卫生,受不了了,闹起来,那些人就不敢随便乱丢了。’”

张索超刚说完,平时很讲卫生的文珊露就说道:“这样做也不文明。”

“我爸说这叫以暴制暴,人家不讲文明在先,我爸不讲文明只是为了阻止人家不讲文明。他平时可是非常讲文明的。再说,丢垃圾的人真的太可恶了。我家车棚离卫生房只有不到二十米的距离,他们连这点路都懒得走,你说气不气人?”张索超辩解着。

看,只那么一张图,学生看了就能举出这么多事例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就是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

于是,我丢开备课时准备的有关内容,让大家讨论遇到邻居乱丢垃圾,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的选择令我大感意外。34名学生中,选帮着丢垃圾的只有五人,并且其中三人也是举棋不定,最后有2人变卦。相反选择踢飞垃圾的学生却超过三分之一。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的孩子缺乏思想品德教育,想批评教育一番。但念头一闪,还是让他们先说各自选择的理由。理由说得最积极的居然是选择踢飞垃圾的学生。

“不用这种方法,别人往往不会留意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所以有这样行为的人就会一犯再犯。”

“这就是以其人之道,反施其人之身。”

“就是要让大家都来指责他们的不文明行为,使他们不敢再丢。”

“帮他们丢掉,他们也不知道是你在帮,还以为是卫生员打扫卫生时清理的呢?”

“要刚好在别人来丢时把它截下来,那得等多久?王艺的爸爸如果不是运气好,也许等了一天,别人都不来扔,那还不是白等?”

由于是课堂上学生拿出来的题材,我没有任何准备,一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学生。尽管我心里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想法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不应该采取这种“以暴制暴”、容易激化矛盾的做法,但我也清楚对学生空洞地说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于是我没有进行大道理的教育,也没有提出具体该怎么做的要求。我只是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踢飞的做法不好,不好的原因及前两种方法好的原因,我没有细细说明。

二、调查访问

面对这家门口的垃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根据在课堂上学生发表的这三种主要的观点,我就此同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调查访问。

第一步,调查低年级和高年级孩子的选择。

这个关于丢垃圾的话题耐人寻味。于是我特意把同样的问题拿到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面前,结果一年级的学生超过半数选择了踢飞,理由与三年级的差不多,只是更加直白和显得幼稚;而六年级的却百分之百都选择前两种,没有一个选第三种的,理由则都说得头头是道:

“讲文明是一种美德,我们都应该讲文明。”

“讲文明需要从我做起。”

“不能因为别人不文明我们就不文明。”

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深思。它似乎给了这样一个信号:经学校教育,学生的思想品质果然提高明显。然而我总觉得六年级学生的理由说得太程式化、标准化了,不像是在说,倒像是在背诵。

第二步,询问孩子们家里平时的做法。

我没有满足,沾沾自喜于我们的学校品德教育之良效。我又私下与几位六年级学生个别交流,结果发现,别说是妥善处理别人的垃圾,就是自家的垃圾,许多也都处理得很不文明:有的住在楼上的向窗外一丢;有的把垃圾丢在一楼楼梯口;有的已到卫生房,仍没把垃圾丢进去。

这样的情况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第三步,与孩子坦诚交流内心想法。

这次我就是要做个有心人,就是想了解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现状。所以过了几天,我又找到那几个表示会改掉不文明丢垃圾的学生了解情况,结果五个学生中只有一个真正改掉了。他说我帮他指出来后,他回去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所以现在他丢垃圾时都比较注意。其他几个则根本没把我那次跟他们的谈话当回事。

可想而知,当我对那个能改正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的时候,他却在一阵激动之后很难过地告诉我,他也知道自己做得对、做得好,但是他觉得很辛苦,因为他的“异常举动”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周围人的激烈反应。他没有把垃圾丢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而是多走几步路丢到垃圾箱里。妈妈看见了说他“傻乎乎的”。他把别人丢在家门口的垃圾拿起来,爸爸又刚好碰到,就说他“没出息,长大只配做环卫工人”。他在吃甘蔗,没有把垃圾随手丢在地上,而是攒在手里,就被邻居讥笑“急着想去当城里人了”。

三、反思教育

这个案例令人深思:

比如案例中三种对待垃圾的办法,我的处理是属于比较消极的。学生有很多选择第三种,我并没有说“服”、压“服”他们。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只是说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我不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前两种。我想这种做法,是不会为很多教师接受的。也许手段不同、途径不同,但大多数教师肯定会选择让学生心中只有前两种办法,没有第三种。第三种与我们的道德标准不符,非“消灭”不可。这其实就是我们对学生品质培养的一个考虑欠妥之处。我敢断定,如果都用前两种办法去处理,一定会有许多学生碰壁。不是没有效果,就是反遭嘲笑。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包含了太多对“粗犷”行为的认同和对“典雅”行为的不适。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错认。任何形式的集体错认都足以形成一种刚性的道德标准。无疑,我们学校的思想教育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到这种存在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不但会抵消我们的教育,甚至可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无所适从的矛盾。

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会思想、妥协、因材施教的,只有教师会。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认识与要求差距过大,我们不要再简单地让学生服从于要求,我们应该分析差距出现的根源,使教育更人性化、更深入人心。如果我们没有搞清怎样才会对学生的健康道德标准形成更有利,那最好先别急着要求学生,我们先只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免出现扭曲学生健全人格的严重后果。

上一篇:试论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对策 下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