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的家庭农场梦

时间:2022-09-05 12:38:03

刘志刚的家庭农场梦

记者初见刘志刚时,觉得眼前这个汉子皮肤黝黑,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穿着朴素,甚至还有些老“土”。如果他不说出自己的年龄,记者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个80后。

29岁的刘志刚在今年5月份注册了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一个家庭农场。虽然在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来家庭农场这个概念,但是到下面市县部门具体操作时,并没有出台相关的规定办法。以至于当时刘志刚到县工商局办理注册时,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如何办理,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求证,才给刘志刚办理了注册手续。刘志刚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把它取名叫“绿康家庭农场”。

从农民到农场主

在注册家庭农场之前,刘志刚已经是北港镇上数一数二的种菜大户,他对记者回忆,自己虽然是农民但是并不懂得农业,前些年自己在外地打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开了个模具厂,也算是个小老板。几年前,他用做生意的钱回到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蔬菜大棚,今年又倾注自己所有资金七十万投资了家庭农场。

“我刚回来时候,村里基本是这样的现象,年轻人不愿意种地,都进城打工了。剩下的老年人虽然留在家里,但也懒于耕种,平日里就是打牌。于是导致好多土地荒芜,真的很可惜。这是促使我回来的一个原因。”刘志刚的声音略带沉重,顿了一下接着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蔬菜不安全,不是农药超标就是使用违禁药物。人们都想吃到绿色安全的蔬菜,我觉得这个事业很有意义。”

但是令刘志刚没想到的是,开办家庭农场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土地流转。刘志刚说:“中国农民大多有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有的老人说得更直接,因为合同一签就是20年,怕自己活不到那时候,不愿拿出地来出租,宁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但是刘志刚认为,做农业就是个长期项目,如果只签四五年是不会形成规模和效益。农业就是存在着见效慢,周期长,收益薄的特点。于是刘志刚在合同的租赁期限上也不愿让步。后来,当地政府也出来做工作,对老人进行劝导和讲解。刘志刚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从35户农户手中流转到120亩土地。流转土地每亩租金200元,期限20年。

成立家庭农场以后,刘志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农场。农场以种植蔬菜为主,共有120亩菜地,其中蔬菜大棚面积60亩。种植有蕹菜,苋菜,长豆角,四季豆等10几个品种,其中蔬菜大棚产量高、效益较好,西葫芦亩产15000斤,辣椒亩产3500斤,茄子亩产8000斤,黄瓜亩产10000斤。

现在农场中除了4名家庭劳动力以外,还有10名长期雇佣工人。工人都是本镇或是外镇的农民。刘志刚每月给他们1800元的工资,包吃包住。并且刘志刚还打算等日后农场上规模后,给工人们上社保,让工人们能有保障,有了这个福利工人们会更有干劲。

经营农场就是经营企业。作为农场主就要像企业家一样,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求利润,进行投入产出比较。

在财务管理上,刘志刚聘用了专业的财务人员来做账,如免税备案和票据处理等;在管理上,刘志刚也想请一位懂得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来接手自己。好让自己能腾出时间把销售做好。“希望以后能形成这样的局面,我在外面为销售铺路,专业人员在农场帮我管理。”刘志刚说道。

刘志刚认为只有做绿色蔬菜才有出路,这也是当时为农场取名叫“绿康农场”的原因,刘志刚说:“我种的蔬菜施用有机肥料,把鸡粪通过沼气池发酵,进行滴灌系统处理。虽然自己条件有限,目前只有一半田地施用有机肥,而另外一半施用的是无公害农药。我认为一个企业最看重的就是产品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据刘志刚介绍,现在农场的销售很不错。本镇一共有五六个超市,都在卖自己的菜,每天超市的工作人员都会坐车过来收菜。他开玩笑说:“没有‘绿康’的菜,超市的生意就不好做。因为当地人相信本地菜,一是认为价格有保证;二是蔬菜新鲜。”另外菜市场的菜商也来批发他的蔬菜。现在农场年收入达到70万元。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值农场的销售淡季,每年的6、7、8三个多月都是育苗期,也算是个清闲时期。在这之前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农场的销售旺季,这段期间,刘志刚每天凌晨1点多就起来,把蔬菜分类打理,等7点钟超市的工作人员和菜商来收购。中午休息一会,下午3点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采摘。

最缺的是资金

刘志刚在成立家庭农场之初,就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10万元,这是最大的贷款限额,也是刘志刚能有的唯一选择。融资困难让刘志刚的农场踌躇不前。

目前当地政府还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想做贴息贷款是不可能的事情。刘志刚告诉记者:“以前政府和银行合作有过贴息贷款的形式,但是由于贴息贷款有利可图,这些指标都被那些有关系的人拿走了,并且挪作他用,最后不了了事,使得银行形成一堆烂账。说到底,苦的还是农民,让真正需要贴息贷款的人无款可用。”

另外金融机构对新兴的家庭农场缺乏了解,门槛又高,贷款几乎是没有门路。刘志刚告诉记者,家庭农场要想实现规模化,必须继续对农场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说到底,最缺的就是资金。

刘志刚有自己的规划首先是扩大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大棚多层覆盖等基础设施。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增加养猪项目,实行猪沼菜模式,来发展绿色蔬菜。

正大集团和当地的农户有一个合作项目是550模式,是要一次性出栏550头猪。具体是农户提供饲养场所,正大集团提供饲料,技术,设备和管理等内容。待猪出栏后,正大集团全部收购,农户相当于给集团代养。在全自动化环境下,一个人就可以管理550头猪,一年下来利润可观,但是要投资45万左右。

刘志刚表示自己非常想做这个项目,因为养猪既有利润,还能为自己120亩的蔬菜提供很好的有机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但是45万的投资,普通农户谁能拿得出来呢?即便是政府和正大集团合作,在养猪项目上能有贴息贷款,但是作为没有任何关系的他,是绝对拿不到的。如果有息贷款,先不说能否贷得到,即便是贷到款,每年8厘7的利息,也让刘志刚吃不消,如果再遇到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就会彻底让他破产。

记者问他是否考虑上一些农业保险,来预防不测。刘志刚苦笑说:“我暂时还没有考虑农业保险,因为种蔬菜成本大,风险也大,假如我一亩地收益2万元,发生自然灾害,农业保险最多赔给我几百元,保险力度不够。”他认为,现在的农业保险都是以营业逐利为目的,并不是为农户服务的。他希望国家能从财政,保险等政策上多支持普通农户,好让他们顺利渡过这段创业期。

为了自己的梦

虽然记者和刘志刚交谈起来会感到,他略微带些疲惫和苦涩,但仍然会让人感觉到他对事业的执着。谈到自己当年决定放弃模具工厂回家务农时,遭到了全家和朋友的强烈反对。“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刘志刚说,“我父母骂我没出息,太丢人了!朋友们也规劝我,模具厂一年收入20万,就算是打工一年也能挣10万,何必还回来种地呢?”

但是刘志刚就是铁了心回来,因为他觉得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终究不是自己的。他说:“打工的生活没有意义。打工能维持多久?那不是自己的事业。而且在城里打工,自己的住宿和生活条都很差,其实仔细对比,还不如我们农村呢。即便是在外面的城市买了房子,但是终究没有归属感,本质上还是一个漂泊者。”

刘志刚和记者做了个判断,过不了四五年,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他要坚持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做下去,并且要把农场的产品做好,做精。刘志刚的梦想是不仅让本镇上的居民吃上他的绿色蔬菜,将来还要把他的菜销往武汉等大城市。

他说:“我感觉国家会在农业方面越来越重视,各种惠农政策陆续出台,我对自己的事业很有信心。当时有开办家庭农场的想法,就是在县农业局的建议下做的,他们告诉我现在国家提出这个概念,你可以试一试。他们表示如果有困难会尽量帮我,现在我想把单层的蔬菜大棚换成双层覆盖,以便抵御龙卷风。在资金方面,农业局表示可以帮我配套50%的资金。咸宁市特产局帮我培训特色蔬菜的种植技术,为农场日后在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上的发展铺垫基础。”

“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创业!”刘志刚表示。

上一篇:Blackmagic Design技术记录世界最高蹦极 下一篇:3D立体视频传输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