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人缘

时间:2022-09-05 12:29:34

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如今竞争无处不在,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不仅能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而且还会提升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力。换言之,培养孩子的好人缘,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就是培养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据报道,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春游途中迷路后,竟然不敢向别人询问该如何寻找同伴,也不敢独自回家,直到6个小时的等待后,才被警察送回家中。在大学毕业生中,也有部分被单位相中却不敢去参加面试的人,这种“怕见婆婆”的现象,或许就是家长们在早期教育中对孩子忽视“社交”培养的结果。

典型案例

陈黎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他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平时常常一个人郁郁寡欢。看着别的同学三五成群热闹非凡,他就会想起父母说的话:“在学校光凑在一起疯玩有什么用?考上重点高中才是真本事。”

所以,在这所寄宿制初中,陈黎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学习中,从来不过问其他人的事情。陈黎的努力没有白费,初一期末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陈黎心里当然美滋滋的,但却没有一个同学过来祝贺他,甚至连一个羡慕的眼神也没有,这让陈黎心里很不是滋味。

晚上,在宿舍里,陈黎下铺的同学拍着他的肩膀开玩笑道:“小样儿,考了第一名也不请客啊?”陈黎本来就讨厌别人动手动脚,又听同学叫自己“小样儿”,更是来气:“你才小样呢,有本事你也考第一名!”陈黎的一句话,让下铺同学一时哑然。从那以后,寝室的同学都像避瘟神一样远离陈黎,有的同学还故意当着陈黎的面“窃窃私语”:“人家是高才生,咱们和他不是一个档次的。”

一段时间后,陈黎才得知“小样儿”这个词并非贬义,只是同学的玩笑话。但为了面子,陈黎没有向下铺同学道歉。由于性格上的原因,陈黎给自己筑起了一堵墙,同学们离他越来越远了,他连心里话都不知道跟谁说,干啥都是形单影只。虽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是他却很少感到过快乐。

心灵导航

与人交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交往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人们兴趣的培养、情绪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正是交往,才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并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价值观念,学会认识别人和评价自己,渐渐地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交往有助于激发和扩大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才能就越全面,眼界就越开阔,学习就越轻松。

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可贵的,它会让孩子铭记一生。即使孩子没有结交知心朋友,但起码也要与大家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他的学习和生活才会充满乐趣。

每个孩子都想建立好人缘,这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看到小伙伴们跟别人玩而不跟自己玩时,他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失落之中。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用良好的品德、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为人去换取好人缘,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快乐地成长。

从沙箱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孩子交往的有益启示。

沙箱游戏是指在陪伴者的陪伴和引导下,游戏者从玩具架上选择玩具,放进盛有沙子的箱子里创造作品的一种心理游戏。

通过比较儿童在沙箱游戏中的表现及同伴的反应,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论:试图很快加入公共活动并迅速到达沙箱正中心的儿童,会遇到其他儿童的阻挡,并因此发生冲突;总是待在沙箱边缘地带的儿童,无人问津无人关注;获得成功的儿童,开始时处于集体边缘,他们自发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然后逐渐推至中心。这样,他们会一步步到达中心,且自我感觉良好。

由此可见,为了融入集体活动,儿童首先需要审慎行事,熟悉并适应周边环境;其次需要有足够的坚持和毅力,能够克服出现的各种困难。同时,为了自己被别人接纳,还需要掌握真正的交友技巧。譬如说,学会解决各种潜在冲突。孩子们不喜欢那些总批评和嘲笑他人的小伙伴,但是一味友善未必能换来别人的友善。一些儿童需要表现得更加开朗,而另一些则需要适当克制,因为吹毛求疵、过于挑剔也会招人嫌弃。

心灵处方

那么,家长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与人交往呢?

1. 要鼓励孩子主动交往多串门。

串门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可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更为开朗、合群,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但家长对孩子的串门时间、地点和礼仪要及时给予指导,要引导孩子学会并使用交往礼仪。礼仪是内在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文明礼貌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待人接物态度和优雅得体的举止等。另外,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守约讲信用,要学会尊重他人,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其实,孩子出生后,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小的交际圈,比如与其他同龄儿童家庭经常保持联络。特别是刚刚搬到一个新地方,周围是完全陌生的人际环境,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结交新玩伴,要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见到和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家长可以主动向他打招呼,并引导自己的孩子以哥或弟相称呼。这种引领示范会培养孩子主动交往的意识。

平时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家长也要善于捕捉机会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譬如,两个小男孩互相奔跑追逐的时候,其中一个不小心跑掉了鞋子,这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捡起对方的鞋子,并帮助他穿上。再比如,当小伙伴难过哭泣时,家长 可以让孩子帮他擦拭眼泪,并以拥抱给予安抚。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孩子生日等时机举办小型聚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们前来做客。譬如,4岁的跃跃过生日时,父母给他买了一套心爱的托马斯小火车,又邀请小区里的小玩伴们过来一起吃蛋糕、玩玩具,并教导跃跃如何充当一个小主人去招呼小客人。这样,跃跃既能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快乐,也能习得一些基本的交往常识。

2. 要鼓励并培养孩子多与成人交往。

培养孩子从小与成人交往,对其性格形成、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及其在独立性、自信心、交往适应性、智力发展等方面大有好处,并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长大后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分享”、“互利”的理念。譬如,吃东西时让孩子与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分享,懂得用自己心爱的玩具去交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知道“与人分享”、“互利双赢”的孩子,一定很容易被其他小伙伴接纳和认可。

3. 要引导孩子在磨合体验中自我习得合作精神。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有时需要成人适度干预,以促进交往过程更顺畅地进行。比如,孩子为一件玩具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成人要引导孩子耐心等待,或者谦让给比自己小的玩伴,或者通过玩具交换的方式与他人达成妥协。不过,成人在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切不可“拉偏架”,这种偏袒会导致孩子日后无法合群。

其实,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冲突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处置规则。孩子之间会协商和妥协,最终达成整体的和谐统一。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会如何配合他人成就自己。这种集体合作精神的自我习得,无疑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4. 要教育孩子正确地选择交往的对象。

家长在鼓励孩子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教育孩子持一种谨慎态度,切不可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另外,家长还要提醒孩子必须提高警惕,凡是不认识的人,决不能轻易跟他走,以免上当受骗。

5. 要指导孩子正确地把握交往的尺度。

一般来说,孩子的思想比较单纯,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为了小团体利益会不顾学校的利益、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做出越轨行为,乃至违法犯罪。加之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而自制力差,所以常会在交往人数、时间、空间等方面不能适度把握,以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学习。

6. 要提醒孩子切勿沉迷在电脑网络中。

对于整天喜欢泡在网上和电脑里的孩子,家长要进行正面引导,多与孩子交谈,从电脑、网络谈人生、谈事业;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亲访友,了解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带孩子走向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使之不仅能处理好“人机关系”,也能搞好人际关系,促使智商与情商同步发展。

上一篇:110kV及以上电网的经济运行管理 下一篇:台区线损管理新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