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子女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艺术

时间:2022-09-04 10:28:57

新市民子女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艺术

摘 要:对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老师思考,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在解决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的发展,让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音乐;和谐;教育的艺术

近年来,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入住,他们在带给城市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他们的子女在学校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面对和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而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对孩子在音乐课堂的教育,使他们提高对美的认识和享受、为开发智力,丰富思维想象力,激发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市民子女在音乐课堂里如何发展,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也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初中生是处在人生的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和敏感。尤其是新市民子女,由于他们从小所受教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学习习惯一般较差,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他们更容易自卑和焦虑,在课堂上只要是老师、同学稍不注意的一句话,也会对他们的情绪情感造成伤害。因此,探索对新市民子女在音乐课堂的教育方法,是笔者近年来工作中一直探索的重点课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跟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用《2011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兴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新市民子女大多来自贫穷的地方,他们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机会较少,偶尔听听街头音乐也不会思考太多,因此,他们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很少,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和感悟能力也较弱。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是我首先要做的工作。音乐课程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识读乐谱、能够即兴编创等等。这些基本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如果老师在音乐课上花大量的时间教学生反复唱谱,那么不仅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反感生厌。我们在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先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让他们首先学会演唱歌曲,这是他们迫切希望学习的,然后再把歌曲中的一两句学生喜欢的旋律单独拿出来,请学生试唱乐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音准、节奏,而且教学效果能够事半功倍,学生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了。在听赏任何一首作品之前,老师必须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否则,过耳即忘。例如,欣赏苏教版八年级《百鸟朝凤》这首乐曲,我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如何表现情境的?学生很是兴奋,纷纷举手,没有了往日的羞涩和胆怯,因为学生有话可讲,接着我请学生用嘴巴、用肢体模拟表现一段简单的音乐情境,音乐课堂的创编活动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因为音乐的课堂就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堂。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市民子女较城市学生心理更加敏感,他们更容易多心,容易自卑,哪怕是老师的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给他造成心理影响,也许正因为你的“马大哈”,这个学生从此不喜欢你,也不再喜欢你的课堂。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首先,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现状,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想法,知道他们喜欢和想要的东西(知识),知道他们喜欢老师的哪种教学方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的生活要与时俱进,师生间的相处也应与时俱进,孩子都是90后,我们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严师”,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掏心窝”,新市民子女大多都很朴实,单纯。第三,热爱和尊重学生,让我们的爱包容学生的一切,无论是优点还是错误,相信春风化雨,让学生在爱和信任中成长。音乐课堂需要师生互动的时候很多,例如,对唱、接龙演唱,表演等等,在孩子心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如果学生喜欢你,他就会很自然地乐意跟你亲近和互动。因此,在平等、快乐中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保障。

三、让情感教学贯穿音乐教育

音乐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树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热爱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对他人宽容,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向往和追求。新市民子女大多因为家庭条件原因,孩子容易产生自卑、自闭、不平衡的心理,所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对他们认识世界,确立积极向上的、有价值的人生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也因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通过音乐作品的意境来感受情感。老师要培养孩子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活和人物的感情、事物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这里一定给学生完整欣赏作品的机会,这是体验的基础;第二,通过作品曲调的变化来感受丰富的情感。比如一首三段体作品中,A段是清新明快的情绪;B段是柔和的行板,仿佛向我们倾诉着什么;C段是A段情绪的变化再现。不同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我鼓励学生一定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四、让课外活动增加孩子自信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发展中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届新初一都组织课外“社团”活动,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集体相处的平台,合唱,管乐、围棋,书画等二十多个社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项。城市里有条件的父母从小就关注孩子的艺术教育,而新市民子女在这方面刚开始很少有特长的体现,孩子很难选择,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哪怕取得的是不值得一提的成绩,我们也要用“放大镜”去看,及时表扬,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在意”,知道自己还是有能力的。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了,活泼了,和城市孩子的交流也渐渐地多了,因为他们开始变得自信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新市民子女这个群体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因此,因材施教,评价的多元化,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和认真探索的课题。

(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上一篇:全球首款 8期 下一篇:消除学生政治学习中的消极心理培养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