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看心理医生?

时间:2022-09-04 09:42:55

谁在看心理医生?

他们面临的问题各式各样,但其中不乏共性。

“小到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六七十的老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很多心理咨询师表示,他们碰到的个案可谓形形。

在调查了京城的几家心理咨询室、大医院的心理科,以及心理咨询热线后,发现来访者或致电者咨询的问题大体可归结为三类:婚姻家庭、情感问题,约占咨询总量的60%以上;青少年成长问题,约占咨询总量的20%~30%左右;症状类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社会恐惧等,约占咨询总量的10%左右。

咨询者以女性居多

在京城几家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咨询者中,女性的数量远远超过男性,几条心理咨询热线也是同样的情况。

“也许是女性对刺激的反应比较敏感,而且比男性更加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困惑。”一些心理咨询师分析说。

心理医生刘爱民曾经接待过一位年近70的中学退休教师,她想和她的丈夫离婚。原因是她的丈夫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有过数次出轨行为。如今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她不想有一个不幸福的晚年。

事实上,和过去几十年相比,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杨大文认为,当下中国人对婚姻的期望值变高了。这一点,从近年来离婚率的节节攀升上可以得到印证。“对婚姻的期望值高,但婚姻基础不够好”,是引起离婚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婚姻有些是低质量、高稳定的,由于种种原因,该离的离不了。”“而现在,人们如果对婚姻不满意就会提出离婚。”

女性咨询的问题,以婚姻家庭问题、情感问题为主,包括婚前的选择问题和婚后的家庭问题,比如性格、情趣不和、老人问题等,其中又以外遇问题为最多,还有再婚问题,再婚子女问题等。对很多女性来说,遇到这些问题中的这种或那种是难免的。

对于这些来寻求帮助的人,心理咨询界已经不再说“病”或“症”这些词了。“这些词汇的暗示性太大,”刘爱民说,“事实上,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对象都是正常人、健康人群,真正的病人,我们会建议他们去医院治疗。”

孩子问题的根源在父母

心理咨询师金刚咨询过的个案,年龄最小的4岁,是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男孩有一个古怪的举动,就是经常会拍打妈妈的屁股。

金刚通过谈话了解到,原来这个孩子一直是奶奶带,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打人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他想得到母亲的关爱。”

“事实上,几乎所有孩子身上显现出来的问题,根源往往都在父母那里。”心理咨询师刘爱民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案例,一个10岁的女孩,总是借故躯体疼痛,比如头疼,不去上学,母亲带她去医院做检查,可是做了包括CT在内的各种检查,均未发现生理上的问题。这样折腾了近一年时间,最后母亲不得不怀疑,女儿是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

这家人的情况是,母亲是技术人员,工作比较清闲,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每天在外面忙碌,回家倒头便睡,很少有时间和家人交流。在教育方式上,母亲对女孩比较严厉,而父亲则比较溺爱孩子,有求必应。

女孩有一个比她大9岁的哥哥。在她很小的时候,哥哥就被送去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个月回家一次。但是在这个女孩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哥哥要高考,于是他们搬到了哥哥学校附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那以后,女孩的症状就出现了。

刘爱民听了母亲的讲述,认为女儿是在以生病的方式,与哥哥争夺父母的爱。“就女孩的成长环境来说,在她上小学三年级以前,可以说她就是一个独生女。哥哥回来后,父母的注意力有一部分肯定分散到哥哥身上。为了重新吸引大人的目光,她会有所行动。”

事实上的效果也很明显。在她头疼的时候,她的所有要求都会得到满足,比如她会在父亲最忙碌的时候,给他打电话,叫父亲来学校接她。

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又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孩子头疼的过程中,母亲有时候生气,会打孩子,结果孩子的病就由一开始杜撰的头疼,转变成为一种现实的头疼。

刘爱民通过和孩子谈话,并没有发现她存在任何问题。然而在同父母分别交谈了几次后,他发现了问题所在,即母亲和女儿“合谋”把父亲带回家中。“事实上,母亲是把对丈夫的不满,甚至愤怒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在孩子生病的过程中,母亲其实是一个‘获益者’,她通过女儿的头疼,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中来。”女孩的父亲40岁左右,工作上有所成就,而母亲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魅力缺失,在夫妻关系上面出现了一种病态的依附关系。

“母亲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她试图通过抓住孩子来抓住父亲,二是她对孩子不去上学感到焦虑。”咨询中,刘爱民建议这位母亲不要再和孩子提上学的事,否则“头疼事件”还有可能继续。他告诉母亲,她的孩子事实上比其他孩子上学上得早,休学一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同时他建议母亲不要死抓住孩子不放,启发她要在夫妻关系上有所行动。

刘爱民说,当母亲知道了这个情况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比较坚强,但她的内心是痛楚的。“但是作为咨询师,只能点到为止,自我的探索才是最关键的。”

独生子女的困扰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心理咨询师金刚和刘爱民接待了数十位青少年来访者,他们几乎全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前来咨询的。“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厌学、网瘾及抑郁。”金刚介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这些问题又主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了大量心理行为异常及有问题的青少年。中国权益部编的《权益工作简报》2007年6月刊文称,近年来,中国独生子女数量急剧上升,自杀的青少年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虽然不能由此说明独生子女自杀比例必然高于多子女家庭,但是很多专家认为。由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以及过分照顾和疼爱,常常导致达不到要求的子女产生自卑厌世情绪。”

而大学生群体,因为大学校园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特别关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高校里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平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而2007年上半年的数据,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总和。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赵颖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20年,她总结,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外在诱因很多,主要集中在恋爱情感问题、学习竞争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环境适应不良、经济和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其实,常人都会遇到上述这些压力和问题,但不同的是,在面对和处理这些生活事件时,每个人的认知评价和应付方式会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赵颖说。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许

多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都会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他们做一次“新生心理普查”。“每届可以筛查出若干名有自杀意图的新生”,赵颖说,咨询室老师的做法是约请他们来心理咨询室做一个开放式的访谈,即时评估和确认其是否有高自杀风险,再持续进行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关注和及时干预。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有多种,但许多心理咨询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一致认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受长辈溺爱,一直走得很顺。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自我,同时耐挫能力缺乏,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

中年男性的焦虑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外有人事纷争,内有家庭困扰,中年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大于普通人群;而且中年人的生理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于是心理的承重比任何时候都巨大,人往往在此时,不堪重负而遭遇心理疾病的袭击。”刘爱民这样阐释中年危机。

调查中发现,来访者的年龄虽分布广泛,但35~55岁的中年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事业压力、工作调动、人际纠葛、家庭中的夫妻关系问题、孩子问题、老人问题等,都可能导致中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也有一些中年人特别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出现疑病症状。这些问题在男性身上,显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年人群中,男性遭受中年危机的概率几乎是女性的3倍。

刘爱民曾经接待过一位“奇特”的来访者,一位45岁的男性,一家知名企业高管。这个人曾经在一个月内4次联系心理咨询室,预约咨询,但都在咨询的前一天,临时做了取消。第5次,他如约而至,但表现得非常傲慢。第一次晤面,他和咨询师谈了3个小时,但在前两个小时里,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说。他说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心理咨询师讲心理学,概念、专著、名家,滔滔不绝。

“他越是表现得盛气凌人,我越是看到了他的弱点。他一方面想解决问题,一方面又害怕咨询师看穿他的问题,让他没面子。”两个小时后,当他看到自己的“攻击”并没有“激怒”咨询师,感到有些泄气,同时,他的防御系统也渐渐松懈下来。

“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来访者――很多都是男性,他的防御意识特别强,一开始就试图在气势上压垮你,但是一旦你没有被他‘打败’,那么你就不战而胜了,接下来的谈话,便会顺利很多。”刘爱民说。

后来,他们又做了几次晤面,从第二次晤面起,这位高管才真正开始讨论自己的问题。他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上,遭遇了困境。在企业中,他总是有一种冲动,即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打压别人的意见,攻击下属、员工,同事、朋友的忠告,他觉得意义不大。因此他的员工总说他脾气大、凶巴巴的,同事、朋友也说他不可理喻,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第三次晤面,他谈到了自己的家庭问题。虽然这位高管在企业中说话掷地有声,但在家庭中地位并不高,他爱人一家总是在以各种方式对他进行经济控制。他曾经试图通过自己学习心理学来化解内心郁结的不良情绪,但是没有效果。

“城市中,中年男性的压力主要来自事业和经济两个方面。”刘爱民说,这位高管的问题,简单地说,就像一个在家里受了气的孩子,到外面去宣泄情绪。也有一些中年男性,他们对事业过于追求完美,而使自己负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2007年春节刚过,一位41岁的男性,在女儿的陪伴下,走进心理咨询室。他是一位政府官员,非常敬业,却总是担心会出问题,以至于晚上睡不好觉,失眠、早醒。他工作不讲情面,得罪了朋友,心里很不好受。在家里,他不愿意和家人沟通,妻子、女儿和他说话,他心不在焉。

“一个人对工作要求完美,并没有错;但一旦这种要求过于苛刻,不仅会伤害到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也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中年期是个人自我评价的重要阶段,中年期的心理危机是人人都将会遇到的现象,现代社会尤其难免。这段人生旅程如果不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产生混乱感和失落感。

“其实人心就像是一所房子,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在一定的阶段,总会或多或少地堆积些心灵垃圾,这是需要定期处理的。”刘爱民说。

上一篇:心理热,一股虚火 下一篇:李子勋:99%的人不需要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