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照进思想政治课堂

时间:2022-09-04 09:05:34

让幸福照进思想政治课堂

摘要:为让师生共享教育的美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本文结合自身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从正确认知幸福、积极追寻幸福、行动体验幸福、与人分享幸福这四个维度进行逐渐深入的阐述,让幸福照进思想政治课堂。

关键词:幸福; 渴求度; 主体实践;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25-002

生活不管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还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本意都在于使人追求并获得幸福。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乏味、枯燥甚至是让人痛苦的,这有悖于“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为提升师生生命价值,让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幸福,师生一起积极寻找幸福,在行动中共同体验、分享幸福,从而更好地创造幸福。

一、正确认知幸福

幸福是一个美好而诱人的字眼,人人向往追求之。但“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在google中输入“幸福是什么”进行搜索,可获得约39,400,000条结果。物化的现代社会扭曲了幸福的本义,因而使许多现代人感到“我们越来越富有,可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开设“幸福课”,并成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说明“什么是幸福”需要学习。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学科,理应引导学生走出对幸福的认识误区,让学生正确认知幸福。如通过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金钱是什么?金钱能做、不能做什么”问题的综合探究,可以让学生懂得金钱与幸福并非互相排斥,但不是说金钱越多,幸福就越大。当金钱或者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其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也就是所谓的“金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通过探讨“金钱如何来?又如何用”等问题,使学生明白把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金钱用于帮助他人、改造社会时,会扩大、加深幸福感。再比如,必修4《生活哲学》中的矛盾观、发展观、人生价值观、实践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幸福不是绝对的,幸福与痛苦是相伴相生的;幸福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幸福的获得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师生摒弃狭隘、功利、庸俗的幸福观,建立起完整而又准确的幸福观,从而校正幸福之路的航向。

二、积极追寻幸福

心理学家们认为,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因此,让幸福照进课堂的第一步是确立目标。既要确立师生的整体目标,即共同目标,还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个性目标。每一次接新的班,我的第一堂课往往不是教学,而是谈我的教学理想和目标——高效率教学,即化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有了此“军令状”,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教师对学生更有使命感,有利于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实现集体的最佳效能。在一段教学过后,我还会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小目标,张贴在墙上。当某同学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后,则在课堂上大声宣布,并请同学们用掌声向他表示祝贺,让他体会到实现目标、得到大家赞赏的精神愉悦。第二步是教给学生获得幸福的“金手指”。赵汀阳教授说“幸福之所以比快乐要稀少得多,不是因为获得幸福需要更艰难的努力,而是因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没有采取能够获得幸福的行动方式。”①获得幸福需要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行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金子”,即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即,“金手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指导学生记忆的要诀,如网络结构法,核心词记忆法,默想放映法等等;教给学生解答图表题、辨析题、意义型等题型的思路和步骤,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三、行动体验幸福

赵汀阳教授在《论可能生活—— 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中说“幸福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而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②可见,幸福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幸福在路上。“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受教育者这一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质的飞跃性发展,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地参与也不可能让受教育者体会出幸福。”③可见,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是主体意识。“他必须意识到他是自己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上帝或别的外力作用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不替代。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他不在绿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幸福他在晶莹的汗水里;幸福在哪里,他不在月光下,也不再睡梦里,幸福他在闪光的智慧里。”幸福获得的根本在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因而让幸福照进课堂,需要教师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智慧,锻炼才干。比如,为了让学生有基层民主生活的体验,政治老师与班主任一起可以在班内进行“民主选举”班干部;制定“班级公约”进行民主决策;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开展民主管理;开展“违纪处理听证会”进行民主监督等。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跳蚤市场”、“美食一条街”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小试牛刀”,搞错位、特色经营,不求多、杂,而做尽“一”,让学生赚得盆满钵满,全部所得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会,学生尝到了“知识就是财富”的甜头。

四、与人分享幸福

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苹果越分越小,快乐越分越多。要让幸福照进课堂,需要人人懂得分享与合作。第一,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的角色与学生的身份是不同的,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理解、肯定并赏识学生。第二,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在教学中,我让同学寻找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同学之间结成互助组。互相督促、检查学习,相互提醒、共同提高。第三,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遇到难点、重点问题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说,学生不一定“不如师”。如在分析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第27题:“5·12”汶川大地震后,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题目给出了四个答案: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这一题目有很大的干扰性和迷惑性,尤其是②,有学生提出“‘多’是量变,达成一定程度实现‘兴邦’这一质变,为什么不能选?”我把这一“绣球”扔给了学生,有学生说:“兴邦一定要多难吗?”也有学生说:“多是一个形容词,但不是变化,量变是一种变化。”分析得准确、到位而且简洁,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让人刮目相看。还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交流学习的经验与心得,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正确认知、追寻、体验并分享幸福的过程。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作为教师有义务建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幸福照进课堂。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2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4

[3]唐海明.课堂教学对学生幸福的关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4-6

[4]刘银行.幸福不是教育的结果.

上一篇:小班幼儿情绪自评——记“插入式”评价栏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