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 思考 探究 想象 创新

时间:2022-09-04 09:03:03

自读 思考 探究 想象 创新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即让他们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根据我校“五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读、思、疑、究等连结在一起,形成“书声朗朗、静心思考、议论纷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想象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流程分:课前预习——目标导读——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五个环节,达到师生主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生成,这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新天地。

一、课前预习

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每篇课文之前,借助字、词典及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课后问题等对文章进行预习,初步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记下不懂的问题外,更要查找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目标导读

在提出目标时,要结合年段特点、每一组课文和每一类课文的特点,制定有一定针对性的目标,要相对集中,不宜过多,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参照课文导读、课题、课后习题等,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这样既可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自主学习指向明晰、重点突出。

三、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留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在自学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采取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也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资料自学(老是随机提供插图、影像资料等辅助自学),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自读自悟一般可采用“四读法”进行,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读,扫除障碍: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进一步理解、巩固生字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

二读,理清思路:了解作者怎样写。通过朗读明白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围绕主要内容分几层意思表达,让学生尝试分段编写提纲等。

三读,精品全文:了解课文为什么写。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上圈画批注,体会其表达效果,可采取设问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句?好处在哪里?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使学生用心用情地读,做到品其味。

四读,自省自悟:自问悟什么、疑什么。通过研读全文,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对自学中悟到的东西做批注,给疑难做记号或批注。

四、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自读自悟环节中的学习成果。汇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我曝光,先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就是自悟到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汇报时,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或学懂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的,如何学懂的。在汇报的同时,小组可以在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自的不同看法,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补充修正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发展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为全班交流打好基础。全班交流则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后,可以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调控作用,老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里。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多种结论,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不说废话,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激活语言、激活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自悟自得,使理解更深入。

五、拓展延伸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上,而是应根据教材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读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读了《丑小鸭》,就可以让学生说丑小鸭在外流浪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今后的生活怎样的。学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底之后》,增强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因材施教,积极围绕“自读 思考 探究 想象 创新”的学习思路,逐步形成“书声朗朗、静心思考、议论纷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想象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交互认识过程中,树立了创新意识。总之,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摸索、实践、总结,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06期

上一篇:“读”得灵活才有效 下一篇:课堂作业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