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04 07:01:35

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上滩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

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1.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3.教师要有责任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不容乐观,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责任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等等。

3.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这个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让学生经历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

四、构建“四段七步式”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阶段:自主预习

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练习、自我检测,包括三个环节:

(1)第一环节:引学。这个环节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们又称为“指路走”。

(2)第二环节:助学。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不一,课上再拿出一些时间,结合教师的自学提示进一步自学,教师的自学提示主要包括自学方法、自学问题、自学要领及时间要求,我们又称为“扶着走”。

(3)第三环节:自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前预习中不懂、不会的问题以及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讨论不出的问题,进行“二次自学”,各小组把二次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下一步的合作互助。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展示提升

学生对自学的收获和困惑进行展示提升和合作探究。包括两个环节:

(1)第一环节:小组合作。教师将各知识点分配到各小组,每个小组侧重完成一项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再进行分工合作。

(2)第二环节:展示提升。按照教师安排,可以是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展示,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展示。教师要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地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

第三阶段:巩固练习

学生展示后,教师要用导学案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自学效果检测,其目的一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二是能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进行“堂堂清”的辅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一是总结学生本节课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和疑惑,二是总结本节课个人、小M的表现,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梁清燕.谈谈预习的好处[J].知识文库,2012.

[2]王建军.论小学数学中预习的作用和方法[J].学园,2011.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策略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