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育的目标

时间:2022-09-04 06:50:52

明确教育的目标

摘 要:本文对传统教育观念及教育产业化现状对中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为依托,对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行为的准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 产业化 四大教育支柱 教师的责任

1、引言

良好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追求,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⑴可见教师责任之重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曾说过:有两种人不自由 —— 一种是军人,一种是学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学生以学习为天职。可见学生的职责所在。

教育阶段大致可被形容为:从童年走向成年和由学习走向工作的预备期,由投入到产出的酝酿期,由理想到现实的探索期,从天马行空的狂想到脚踏实地的适应期,从对人生道路的朦胧到对未来具有明确目标的规划期。这个时期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

2、 中国教育的反思

2.1、传统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这些俗语路人皆知,其中所表达的读书的功利性直白而明确,极具诱惑力。这种功利性根深蒂固,世代延续,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教育理念,甚至与素质教育相抗衡。

这种诱惑产生的影响既是显而易见的,又是十分深远的。其结果是,孩子们很早就必须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并将成绩作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因而也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以及通过诸多校园惨案折射出的很多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分数左右一切,现代教育成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延续和演变,是中国现代“造人工程”最大的内在制约因素。

2.2、教育产业化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某些政府官员和学校领导看来,教育是可以作为产业来做的,也就是说,他们期望通过教育投入,拉动教育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然而,产业有一个最基本的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教育的公益化本质是相悖的。

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误导,出现了一些优质公办小学、初中或高中,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把本应由政府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教育产业化”也引诱某些大学闻风而动,各类公司如雨后春笋,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流失,上课成了副业,教学质量下降,这些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既让人们心目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也使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为之蒙羞。教育产业化,在客观上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成为教育健康发展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

3、教育的目标

3.1、自强不息、健康成长才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承担着太大的压力。如,某些人士的成功模式、父母年轻时没有实现的理想、邻居或同事间的互相攀比等等,都可能成为家长规划自己孩子蓝图的根据。他们认为:唯此,才是成才。于是,各种培优班、补习班层出不穷,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各教学点,既赔了钱,又贴了时间,孩子则疲于奔命,应试教育取代了素质教育,孩子成了题海的奴隶,成了高分低能儿。培优夺去了他们的童真,扼煞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上大学成了唯一的目标,考上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全然没有了高考“冲刺”时的锐气,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什么叫成才?小孩子能健康成长就算成才。家长、老师、社会切不可盲目地给孩子编制一些超常的成才计划,在“天马行空”的童真时段,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朦胧的创造性思维。各种“成才计划”可能无意中扼杀了一个天才,甚至导致他对学习厌恶和恐惧。

作为教育者,要首先明确:一个人不管是小孩、是大人,是官员、是平民,是男是女,是贫是富,从小到大,只可能在某一时间段、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略有突破,不可能“面面俱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正确引导学生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出完整而多彩的人生。与此同时,如何培养独立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教育的关键,要始终坚持:1 掌握一种方法——学习;2 学到一门知识——专业;3 懂得做人的道理——爱; 4 明确社会责任——奉献。

3.2、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之所以需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成才教育,而是工具教育;不教创造性思维,而教定性思维;不要百花齐放,只要一枝独大;大搞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十分简单而又高度精炼的四大教育支柱:⑵

a、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b、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c、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d、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这四大支柱并非平行并列,而是一个基础(学会共同生活)与三个基本因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关系。在三个基本因素中,第二个因素是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工作能力;第三个因素是指学会适应社会迅速变化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只有第一个因素才与获取知识有关,而且这里强调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事物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

这四大教育支柱的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深刻而完美的育人方针和育人规律。它告诉我们:教做人是主要的(学会共同生活),教做事是次要的;培养能力是主要的,教会知识是次要的。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

4、 关于教师的责任

4.1、修身养性、完善自身

当一个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难在为人师表,难在教书育人。因为,作为一个好的老师,不只需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学艺术。就如俗话所说:“练胳膊练腿,不如练嘴”。这就是说:表达能力应该是相当重要的。讲课应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诙谐幽默、重点突出……徐迟在他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就曾提到,陈景润虽然是个杰出的数学家,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却始终无法胜任中学教师这一职务⑶。这充分反映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与良好的教学能力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充分受益。虽然每个老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风格、教学容量、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好的老师善于不断充实自己,取长补短,改进个人教学方法,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教学生如何做学问。

4.2、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程,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进而抵触该老师所教的课程。学生的这种爱屋及乌的想法虽然显得幼稚,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认真思考:应该怎么做?

古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⑴ 同样,现代的年轻人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时,虽然没有做父母的经历和经验,但大多数人做父母都做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为什么?因为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他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全身心的爱。当老师的怎样倾注这份爱呢?最简单、最朴实的感受是: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弱势群体,由于年轻,他们的看法、意见往往会被忽略。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爱。切忌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当然,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家长偏重于孩子身体的成长,而老师则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因此,老师在行动上应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在教学上应纵横捭阖、条理清新。

5. 结论

教育不应产业化,功利化,而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为导向。老师应在丰富教学的同时关爱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待。关注学生的世界观和成长历程,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大的帮助。

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要求,更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和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⑴ 韩愈 师说 古文观止〔M〕323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6

⑵ 青格兰演讲团(官方博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 新浪网

⑶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日报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which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needs u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u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of educational culture in China. Moreover, some traditional ideas and political climate seem to be the contradiction factors to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By interpreting 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correspond to UNESCO's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teachers have definitely inescapable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education, goal of education,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responsibilities

作者简介:

金海(1973- ),湖北省武汉市人,讲师,从事语言学、德语及英语教学研究。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下一篇:浅谈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