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 “整容不变性”拍《三国》

时间:2022-09-04 06:08:47

“新《三国》是一部众人瞩目的戏,也是一部太多人等着说是非的戏,如果这部戏品质不好,那拍板砖的就不是一个人,这是我的压力所在。”

第一次知道高希希是看《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时候,那时以为是个女导演,一直到很久以后在一次电视采访时看到他的真容,才发现自己摆了一个乌龙。后来还知道他也是《历史的天空》、《结婚十年》等戏的导演,直到再后来的《甜蜜蜜》、《新上海滩》、《纸醉金迷》,高希希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特别是今年由他执导的新版《三国》即将播出,作为这部大戏的掌舵者,高希希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关于这部戏的翻拍原则,高导给出了五个字“整容不变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那个“整容不变性”的手术师。

与高希希的约访可以说是跨年行动,忙于做《三国》后期与筹备电影版《潜伏》的他,不停的在各地飞来飞去,最后我们的采访约在了一个晴朗但寒冷的早上。9点钟的采访时间是我这几年记者生涯第一次遇到,一般演艺圈的人士都是夜猫子,很少有能起这么早的,没想到高导告诉我他因为前一天晚上熬夜所以早上起得有点晚,换了平常会更早。作息正常、不抽烟、不喝酒,现场很少发火,这跟大家脑海中对于导演的印象有些出入,但这就是高希希的真实生活状态。

翻拍《三国》是一件准备挨板砖的事

高希希之前拍摄的很多戏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与收视率,所以很多人对他的戏期待值很高,大家都觉得他的名字就是品质的保证,所以在2010年集体翻拍的四大名著里面,观众最期待的就是他这部新版《三国》。对于这种期待高导心里很明白,“新《三国》是一部众人瞩目的戏,也是一部太多人等着说是非的戏,如果这部戏品质不好,那拍板砖的就不是一个人,这是我的压力所在。”除了口碑上的压力,高导还有来自投资方上面的压力,毕竟这部戏的投资创下了电视剧的记录,在他接手这部戏之前,已经有两位导演筹备好久了,但最终转到他的手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年龄的问题,二是精力的问题,三是资金的问题,拍这么大的戏没有钱肯定不行,资金一定要充裕,但是投资方讲究回报率,应该说他们对我的信心比较大,所以敢投这么多钱,但是他们的投资越大,我的压力越大”。

高希希从准备接拍到开机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搭建摄制班底一共才用了三个半月,对这样一部大戏来说,应该算是时间紧、任务重,也幸亏高导有个合作默契、很成熟的摄制班底。“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每天都悬着一颗心,坠马、演员受伤都是小问题,真正严重的是因为环境的问题差点停拍,其实拍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有问题就赶快解决。”拍摄这样一部大戏,对人员的管理也是导演一项很庞大的工程,“我们的团队分工合作很默契,在现场我主要做判断,告诉他们这么做行还是不行”。

“翻拍年”是因为创作体制的限制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2010年翻拍的电视剧特别多,有现在正热火朝天选角的新版《还珠格格》,还有正在悄然拍摄的“海岩三部曲”,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四大名著的集体翻拍,新版《红楼梦》与《三国》即将播出,而《水浒传》与《西游记》还在拍摄就不停地被拿来说事。对于这种集体翻拍现象,很多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电视剧整个行业的创作枯竭,对此高希希称这不是创作枯竭,而是创作限制的缘故,“现在创作题材的通道越来越窄,09年的谍战剧、军旅题材的可以说已经做到极致,很难再有新突破了。能反映生活的现实剧又受到太多限制,你不能写第三者,那所有关于第三者的路都堵上了,你不能写拆迁,那这条路也堵上了,很多敏感的事都不能提。创作被设定的框框太多,只能找一些还算比较安全的题材来写,古装剧、翻拍剧就扎堆出现了,这是现在创作体制的问题,不是创作人才能解决的。”

对于翻拍剧观众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翻拍剧肯定是原来喜欢看的,很想看到自己的回忆被赋予新生命;而恨的是因为太喜欢了,很多新作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感觉自己的美好记忆被糟蹋了。“其实翻拍是商业者对它的包装,利用了观众对原作的喜欢,但是新作必须给观众一个延伸,你不能原地踏步,如果只是剩菜在那儿炒,观众肯定是不乐意的,要有一个新的东西给他,观众都拿着大板砖在等着呢,一不小心就被板砖与口水淹没了。”

对新版的四大名著,高希希称比较期待《红楼梦》,因为他觉得李少红创作比较认真,“其他两部不怎么看好,我觉得他们创作比较混乱,不太注重拍摄效果,就以拍完为准,我对张纪中也说过,《西游记》要解决的就是人跟猴的关系,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让一个脸上沾满毛的猴子在那儿折腾,那就没有什么意义,跳不出这个思维方式,这部戏就没有革命性的东西,如果跳出了这个思维方式,让观众怎么接受,就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我现在看到的片段猪八戒还是挺着大肚子、顶着猪脑袋,看不出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我觉得他们还是准备不够充分,上阵比较匆忙,现在就拭目以待吧。”

翻拍《三国》的原则是“整容不变性”

高希希当初接手《三国》这部翻拍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剧本很成熟,“在这四大名著中,我们的准备工作要比其他剧做得足,做剧本就是花多少工夫,收多少果实,这部戏前面两个导演,已经做了剧本,我接手以后又再次修改,这个剧本准备了将近五年,比其他剧本都成熟,所以观众的期待值也最高。”对于这次翻拍,高导有询问很多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易中天跟我说拍这部戏有两个难题,就是如果按照《三国志》拍,观众不喜欢,因为故事太简单;但要是按照《三国演义》拍,史学家肯定会跳出来说不尊重史实,要解决好这两者的关系,这部剧才可能成事。我觉得老版《三国》的问题就是仅仅完成了小说部分,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这部剧就要有所提升,包括对人物的提升、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的提升都要有它的独特性。我们的立足点很清楚,那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力求改变。”

在曹操这个人物上面,高导的新版《三国》对他就有所还原,“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戏文里,对曹操的描述都是一个奸臣,这对他其实有点不公平,后人有研究曹操的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一生中做的都是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来不做,另外他的胸襟很广,得罪他的人也能被委以重任,其实通过他的诗句就能看出他的胸怀。他的狡诈有他自己的逻辑,比如许攸是袁绍那边的谋士来投靠他,指出他的粮草不够,结果曹操说还有一年的粮草,其实他只有三天的粮草了,后来经过几个回合才跟许攸说了实话,这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生性多疑,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一生中惊险太多,所以比较难相信人。”

在对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把握上,高希希称在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有一些是在研究史实的基础上做出某些还原,有一些也要照顾到观众的情绪,“比如像赤壁之战、周瑜利用反间计让曹操怒杀蔡瑁、张允,这是小说的设计,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都很难说,但这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段子,并且很符合戏剧冲突,所以一定要保留。”

翻拍剧就要灵魂颠覆

翻看高希希的执导经历就会发现,《三国》不是他第一次尝试翻拍,他之前已经翻拍过《搭错车》与《上海滩》,其实很多人都觉得翻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拍的好大家也顶多来一句“没糟蹋原作”,拍不好那就会是板砖与骂声齐飞,所以很多导演不敢轻易尝试翻拍,也就更加佩服高希希的勇气。“我会选择翻拍,一是原题材是自己比较爱好的,二是正好有投资方来找我,那就试一下了,像之前的《上海滩》我一开始推掉了,但是两年后他们还是来找我,说这个事还得,特别是对那个老版的《上海滩》,我真是记忆犹新,非常喜欢,后来我一想万一找其他人来翻拍干砸了怎么办啊,这不也是糟蹋我的回忆嘛,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自己来好了。不过我接手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颠覆,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灵魂颠覆,不能拘泥于原作,如果只是把原故事重新讲一遍,换个不同的人来演,那没有任何意义,我必须要从原作中跳出来。像《搭错车》也是,整部戏基本上只用了一个人名,其他都是重新创作的,有点像借尸还魂。”

凑巧的是高希希接下来的一部戏也算是翻拍剧,就是开拍电影版的《潜伏》,对于这部去年引领谍战风潮的电视剧,他的电影版本肯定会有另外一番面貌。“电影跟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剧本、人物个性都是重新设定,电视剧的人物特色很鲜明了,但是电影版故事会更紧扣一些,气氛也比较悬疑一点,这是国内的电影中比较少见的。”本来一直打算找梁朝伟与舒淇来担任主演,但是因为梁朝伟受伤的原因,最后还是挑选了电视剧版的孙红雷再次出演电影版,“选了很久还是孙红雷比较合适吧,电影牵扯票房的问题,孙红雷现在有很好的票房号召力,另外他在电视剧版中对这个人物的诠释非常出色,让其他演员望而却步,不过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他会受电视剧版的影响,表演有所限制,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好好磨练的。”

后记:

新版《三国》的数字之最

采访高希希,聊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新版《三国》,这部人员调度最多、耗资最庞大的电视剧对他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分享,从他记得如此清楚的数字中可见一般,“到现在花费已经1亿3000万,拍摄的时候光是所有人员的吃喝拉撒睡一天就要3、40万,只拍6天半的秦皇宫改造花费了500万,600多人、100多辆车的摄制团队,出去拍摄车队是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后期配音一个大场面的声音组织了400多人,光是鼓阵就用了170多面来敲,吼叫声请了一个武警支队录了4天”。

上一篇:祁潇潇 忍着笑着上跑道 下一篇:张慧“二桃子”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