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探讨

时间:2022-09-04 05:26:58

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探讨

455000河南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 要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脉造影介入诊疗(PCI)的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86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有5例因血管扭曲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94%,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3例发生手臂肿胀,7例出现伤口局部水疱,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40

经右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由于其诸多优点已是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常用的方法之一【sup】[1]【/sup】。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及术后无限制,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目前已为临床采用。从2005年底逐渐改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经桡动脉途径已成为我院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常规途径。2008年8月前已完成近100例经桡动脉介入诊治,现对其诊治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86例患者因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62~75岁。伴高血压54例,8例肥胖,4例较矮,全部病例Allen试验正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8例(急诊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伴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换瓣术前1例,心律失常5例,其他2例。全部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例,糖尿病26例,高脂血症33例。除7例造影后因3支弥漫性病变选择行冠脉架桥术外,适合行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中3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11例,单支病变64例。

方法:①桡动脉检查:所有患者术前行Allen’s试验,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让患者反复握拳、放松,重复5~7次至手掌变白,然后开放尺动脉,如手掌颜色在10秒内迅速由白变红或恢复正常,则Allen’s试验阳性,是桡动脉穿剌的适应证。②介入诊治方法:常规消毒铺巾,为操作方便通常选择右侧为手术侧。2%利多卡因1~2ml局部麻醉。注射局麻药物时注意沿血管走行充分阻滞局部组织,以避免血管痉挛。穿刺血管时保持手腕过伸,充分暴露动脉。一般在靠近腕曲面横纹2~3cm处穿刺桡动脉,当血液从针芯喷出后,放入软头直行钢丝至肱动脉。退出穿刺针后做2mm皮肤切口,置入Cordis Transradial Kit 6F或5F桡动脉鞘,经鞘管缓慢推注硝酸甘油200μg和盐酸地尔硫3mg防止血管痉挛,肝素3000U常规抗凝。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追加肝素100U/kg。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发生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性。术后4小时拔出鞘管并加压包扎,介入治疗成功率94%。

数据分析:统计学分析用SPSS11.0统计程序。计量数据用(X±S)表示,显著性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是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经典途径,但存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受限多,腹股沟血肿、动静脉瘘、皮肤溃破、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sup】[2]【/sup】,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成功率及安全性也逐渐降低等不足。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但由于桡动脉比较细小,经桡动脉穿刺比经股动脉穿刺困难,易发生桡动脉痉挛,动脉穿刺和插管的成功率均低于股动脉途径,且有桡动脉闭塞、手臂局部肿胀等并发症。通常认为,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可能因穿刺或指引导管到位困难而引起AMI再灌注治疗延搁。1993年Kiemeneij F,Laarman GJ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国内外临床已相继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初步开展86例患者,穿刺成功81例,成功率94%,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sup】[3]【/sup】。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实践经验,注意以下几方面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第一,严格选择适应证,最好选择患者病情稳定、桡动脉搏动好、冠脉病变相对较轻的病例,并术前常规行Allen’s试验。对于部分患者肘部动脉弯曲或变异,部分老年患者因锁骨下动脉迂曲者及Allen’s试验阴性者最好还是选用股动脉穿刺途径。第二,麻醉时,局麻药不宜过多过深,穿刺时,应选择动脉走行直、搏动强的部位穿刺,进针角度以40°左右为宜,穿刺针进、退的速度要慢,避免穿刺已成功而又将穿刺针退到了血管外。第三,造影导管推荐使用5F管,造影钢丝使用Terumo超滑长导丝,易通过狭窄或扭曲部位,并减少对动脉内膜的刺激,减少痉挛发生。如遇锁骨下动脉扭曲,可嘱患者深吸气,外展上肢,可顺利通过。第四,导引导管可选择6F管,大部分既易通过又可获得较好的支撑力,但如遇分叉病变需采用T支架技术、crush技术或kissing支架技术等处理病变,则最好选用7F或以上特殊大腔导管方可完成。第五,桡动脉痉挛的预防,在穿刺成功,置入鞘管后向桡动脉内常规注入硝酸油200μg,肝素3000~5000U,选用适宜的导引导管,动作轻柔均可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当导引导管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桡动脉发生痉挛,此时应暂停操作,并向桡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或维拉帕米,以解除痉挛。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PCI局部并发症少,病人限制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是可选择的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姚民,乔树宾,刘兴利,等.5F共用型导管在经桡A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5-27.

2 Andrew AR,Nicholas M R,Richand J S.Radial artery acces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BMJ,2004,329:443-446.

3 李正伟,丁汉元,翟晓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分析[J].临床医学,2006,26(3):19-20.

上一篇:间羟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49例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