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媒体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04 04:34:53

发挥电教媒体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合理使用电教媒体,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运用电教媒体,引情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数青蛙”的情境。上课伊始,出示一片荷塘,在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接着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然后课件上又出现了1只青蛙,请学生说出“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学生随着课件,在说出3只、4只、5只青蛙编出的儿歌后,我在课件上出示了满满的一屏幕的青蛙,请学生用一句儿歌表示出来。学生在经过思考、交流后体会到了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只数。

这样生动新颖地导入新课,活泼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的欲望,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

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常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挂图、一叠卡片等。课堂上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问题上通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有的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如果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记忆,教学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从而取代了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处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运用课件则可以很好处理这一教学难点。一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处理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来研究。但是由于操作的材料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即便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小棒,学生也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教师面对学生的操作现状,很难解释。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演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情况,恰好短的两条边与第三条边完全重合了,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利用计算机,可以将书本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用动作的形象性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解决“纸上谈兵”的问题。

三、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设计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练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通常有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中的后20分钟,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那么,要让学生爱学、想学、乐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就必须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适时适当地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设置新的兴奋点来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继续保持极佳的学习状态。

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我将学生照片制成幻灯片,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放出来。每个学生都照得非常顽皮、可爱,每一个照片当中都有几个乘法口诀,学生看自己的照片补充乘法口诀。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在大屏幕上出现时,一下子激动起来。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精力听课时间短,但对有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态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情境活动。

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火柴盒、牙膏盒、文具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隐去它们的材质、图案、色彩,剩下要研究的几何图形。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用着色、闪烁的方法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用三组颜色表示相对面、相对棱,用动画平移的方法将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平移后完全重合,使学生认识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降低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坡度,通过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反复思索,学生会深刻掌握和发现事物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可见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才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浅析心理学视域下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下一篇:通过“立定跳远”课堂设计透视情境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