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4 02:57:05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75万U+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滴完。6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针5000 U皮下注射, 2次/d, 连用7 d。两组均给予血塞通、尼莫地平、依达拉奉等药物, 酌情给予降血压、降颅压及降血糖药物。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6.7%与40%(P

【关键词】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疗效

超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63.1±12)岁, 高血压病史18例, 糖尿病病史9例, 冠心病病史7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5±6.4)分;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3.9±11.4)岁, 高血压病史16例, 糖尿病病史7例, 冠心病病史4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6±7.8)分;两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75万U+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滴完。6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针5000 U皮下注射, 2次/d, 连用7 d。两组均给予血塞通、尼莫地平、依达拉奉等药物, 并酌情予降血压、降颅压及降血糖药物。

1. 3 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分别进行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46%~90%, 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不足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改善率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用药前及治疗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治疗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 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自发性出血发生。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后, 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已终止, 但一定时间内仍可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上的完整性[1], 若及时恢复血供, 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功能就能够完全恢复, 所以主张超早期溶栓治疗,以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溶栓药物可溶解栓子, 重新建立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 防止发生缺血后瀑布样效应, 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 抑制钙离子内流及自由基过度释放等一系列改变, 终止这种恶性循环。目前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rt-PA因价格昂贵, 限制了临床应用。尿激酶由人尿中提取, 无抗原性, 疗效确切, 价格低廉, 是较理想的溶栓药物。它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 降低血液粘稠度, 提供能量代谢酶的活性, 恢复能量代谢, 抗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尿激酶半衰期仅为20~30 min,溶栓后残存的血栓有很强的血栓促凝作用, 再加之梗死部位血管内皮损伤, 易再次形成原位血栓, 血管再闭塞发生率高,故溶栓后给予抗凝治疗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具有出血副作用小、抗栓作用强、对血管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等优点。

本组分析显示, 脑梗死超早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短期疗效显著, 溶栓6 h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可防止血管再闭塞, 使病情得以快速控制并恢复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士民,郭玉琪.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65.

上一篇:院前昏迷8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人性化管理用于手术室安全风险预防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