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综合实践活动里的“许三多”

时间:2022-09-04 12:17:37

不做综合实践活动里的“许三多”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为倡导这一理念,不少教师使用泛滥,以至于缺少了对“度”的把握。在观课活动发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三多”问题:低效性学习环节过多、教师帮扶过多、优等生表现过多,对此本文列举实例,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及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开放性;环节繁琐;过度辅导;发展失衡;多元化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教育更是如此。

一、删减繁琐环节 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

(一)问题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一旦确定后,活动的具体内容就需要进一步细化。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研究主题进行分解,将“大事化小”,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这样才能缩小研究范围,降低研究难度,分解出适合学生开展的活动主题。许多老师也意识到这点,大都采取分步骤的处理,但由于化得过小,导致环节琐细,仓促完成,学生真正的需求没有解决。

这堂课黄老师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把上一节课所产生的问题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现简述该课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回顾、承上启下。教师将上一节课学生产生的问题呈现,稍作回顾,为后续问题的转化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明确主题含义。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活动主题”对于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第三环节:转化问题、形成课题。教师出示“哪些行为是浪费粮食的表现?”和“浪费粮食的行为调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课题”之间的区别。

第四环节:模仿操作。教师要求各小组选择1~2个问题,参照第三环节,将之转化成活动子课题。

(二)解决方法

1.明确目标,避轻就重

“将问题转化成主题”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但它不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理论公式。案例1中的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执教者直接将这样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这超出了他们需要理解的范畴,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心理,降低他们的学习热度,建议教师在第二个环节简单的三两句话带过即可,同时最好将二、三、四环节进行合并,为第五个环节预留充分的讨论时间。

2.循序渐进,扎实掌握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遵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案例1中第五个环节本应该要充分讨论和指导,以便后续在挑选适宜主题时小组有据可依,但由于环节设置过多,执教者为顾及流程的完整性,在这个环节上仅蜻蜓点水,造成学生没有扎实掌握,影响了最后的效果。

二、杜绝担忧心理 提倡学生的自主生成

(一)问题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和校本开发的新课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本,仅仅提供的只是资源包。内容是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所以这样一来很多老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就会担心学生不会学、不容易掌握甚至是偏离事先预设的情况,所以就小心谨慎地牵着他们一步一步走,事事亲力亲为,放的时间少,学生活动是参与了,但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二)解决方法

1.扶放有度,授之以渔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是作为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假如我们面对的是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这种引领学生认识和应用一些开展活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方式倒是可以,但现在面对是五年级的孩子,他们对活动方案的制定是有基础的,老师只需带领学生回顾基本的方法,个别地方稍作提醒即可,剩余的就放给孩子们去做,而且随着学生对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指导还要逐渐弱化。

2.杜绝刻板,提倡生成

皮亚杰指出“知识不是外界客观的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启示,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目前许多教师始终不能转变观念,特别是示范课,一味期望学生能朝着自己既定的轨道发展,一旦出现偏离自己预设的行为,就显得特别的惊慌,刻意的导向,有些矫枉过正的味道。其实作为教师应当要将每次活动中学生出现的“异行”视作一种契机,尝试去挖掘,生成新的东西,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变成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所以教师应该鼓励甚至是期望学生能生成新的东西,真正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避免发展失衡 促进成员全体提高

(一)问题呈现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生间进行交流,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却发现,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仅仅是小组内一两个同学,那些能力一般,性格又相对内向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对活动的“观望”之中,导致发展很不平衡。

(二)解决方法

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开展小组合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小组成员发展不平衡,优生表现过多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分组时比较常采用的一种分组原则。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能力水平,再指导各小组进行组内的分工,例如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负责组织,书写快的同学可以负责记录,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可以承担小组陈述的部分,内向的组员可以负责收发材料或者考勤的任务等等,组内积极倡导“传、帮、带、”的合作形式,在落实组内“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基础上,让具备一定能力的同学通过互助的形式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实现小组既定目标。

总之,“三多”问题是目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改正,将会是变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的阻碍。建议教师开展主题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思考,根据活动主题制定高效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玉平.《课堂开放了怎么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4]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5]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6]姚小萍、施玉昌.厦门市思明区小学学科科学常规工作细则(试行),2013.8

上一篇:创设自主空间 展示学生个性 下一篇:试论职业指导在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过程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