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之我见

时间:2022-09-04 10:58:34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之我见

[摘要]具有了良好的性格,不仅可以保证事业的成功,还决定着人生的幸福。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可见,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利用学校的优势环境,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小学生 良好性格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6-01

良好的性格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的前途和命运。具有了良好的性格,不仅可以保证事业的成功,还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的性格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长期塑造而成的。性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也就越来越难以改变了。所以,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利用学校的优势环境,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但在现实中,小学生性格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关爱,在家里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什么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几乎近于“言听计从”。所以,孩子就逐渐形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的性格。其次,怕吃苦受累,抗挫性差。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和长辈代劳了。所以孩子事事懒于动手,缺乏意志力的磨炼,一旦遇到困难和痛苦就难以克服。再则,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也使孩子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性和挑战性。另外,孩子由于课业负担繁重缺乏时间,再加上高楼林立的居住环境,缺少和同龄人的交往,使得孩子不会交友,性格趋于内向。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发表一下关于培养学生良好性格方面的个人见解。

一、注重和家长沟通,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齐头并进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完成,但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家庭和学校。所以,教师要勤于和家长沟通,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授给家长,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二、培养孩子的爱心,克服自私自利

当今社会,人的生存不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要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摒弃自私的习惯。家长的溺爱是孩子自我意识膨胀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要改变孩子在家庭的中心地位。让孩子明白不能只享受大人的关怀和照顾,也要把关心和照顾送给别人。老师和家长平时要抓住好的时机,利用好的故事和事例,教育引导孩子如何关心尊重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然后把孩子的关心扩大到周围的其他人。教育孩子做事要替他人着想,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身教胜过言教,所以,家长老师在生活中应为孩子树立心胸宽广、乐于助人的楷模,鼓励孩子照顾同学,帮助邻里。对于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孩子在他人的称赞声中体验到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快乐。

三、学会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一方面,从家庭入手,父母要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互助友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影响,自己是家庭这个小集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集体观念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可以从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入手,设计以班级、队、小组为团体的形式,通过比赛竞争等手段,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作用。

四、让孩子经历挫折,培养坚定意志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是鲜花和掌声,也会遇到无数挫折和痛苦。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不前,那人生道路只能举步维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往直前,那人生将走向成功的彼岸。让孩子经受挫折,将是孩子受益终身的教育。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讲述革命先烈和前辈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挫折的励志故事,为孩子找到可遵循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为孩子创设磨砺的环境。在家,对孩子的事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不仅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还要分配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其他家务劳动。这样不仅解放了父母,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在学校或业余时间,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如登山、长跑、足球等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同时也磨炼了孩子的意志力。再有,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中,要统一意识,不能一味表扬依顺孩子,适当批评打击,也会使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便于以后能坦然面对社会中的挫折。

性格影响人的一生,孩子的性格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等方面通力合作,协调一致,为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8).

[2]王美莲,刘翠娟.谈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上一篇: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下一篇:浅谈现代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计算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