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9-04 10:17:58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对PBL教学模式要素的分析,阐述了PBL是留学生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符合专业特点的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教学要素;专业特色

中国分类号:H191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活动,轻视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我国研究生层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形成了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反差。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意识、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BLP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背景的迥异性,PBL教学模式更适用于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的培养。

一、BLP教学模式简介

BLP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后来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教学模式逐步发展成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目前许多大学已经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PBL教学模式进入教育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引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中。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协助者角色,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为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人力、智力保障。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的霍华德.白瑞斯和和安.凯尔森为PBL教学模式下的定义为:PBL既是一种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PBL教学模式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选择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关键知识,习得问题的解决途径,使学生既可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也获得了团队合作的技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PBL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高层次思维能力。PBL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获得知识,还要能够解决真实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工科留学生教学时实际上就是围绕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境模型而制定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个性发挥的空间。PBL教学模式应用工科留学生教学,应该从具体的思考问题入手,通过小组分工,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要素

1、问题设计

PBL是的问题是教学程序的核心,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的提出而展开的。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太难会使学生难以驾驭,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会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学习乐趣,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小组合作问题

问题的设置通常需要几个学生分工合作,因此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也是其重要特征。小组成员通过分工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回顾曾经学习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与当前问题产生联系;其次,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外显,通过交流、冲突更好的进行反思以批判;最后,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团结体合作的重要性。

3、教师角色

PBL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转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同于传统师生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巧妙地设置来让学生得到学习锻炼。所以需要教师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结论

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适合于工科留学生的教学。虽然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学过程还处于基本层次上,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角色转变的尝试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本项目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留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BL教学模式在我校工科高层次留学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探索”资助。

参考文献

[1]黄亲国.对洪堡原则的再审视[J].教育与现代化, 2004(2)

Donald R.Woo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How to gain the most from PBL[M].First ed.Pbl Waterdown, Ontario: Danald R.Woods,1994

[2]刘晓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3]周久桃.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赵海涛、刘继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上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断层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谈教师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策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