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之处见精彩

时间:2022-09-04 09:05:44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面包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组买了22个,第二组买了8个。剩下的全让第三组买走了。第三组买几个?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54-22=32(个)32-8 =24(个)

生2:54-8=46(个)46-22=24(个)

生3:可以列成两步试题:54-8-22=24(个)

生4:还可以列成:54-22-8=24(个)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室里出现了暂时的寂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打破了寂静。)

生: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先算一、二组一共买了几个面包?22+8=3(个)

再用面包师傅做的总数54去掉一、二组买的面包总数30,就是剩下的面包了,54-30=24(个)。

师:真不错,还说出了列算式的理由。[师随机板书:22+8=30(个)54-30=24(个)]

(这时学生似乎来了灵感)

生1:老师,还可以这样列:54-22+8

生2:(及不可待地)还可以这样列:54-8+22

师:(盲然但马上镇静)你们算算看与上面的相同吗?到底还剩多少个面包?

生1:答案不相同,因为一、二 组买走后只剩下24个。

生2:面包买走了怎么会多起来呢?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否定了后面两种错误算式)

师:前面的算式中"8+22"是正确的,为什么这里就不行了呢?如果要先把8和22加起来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教室里一片叽叽喳喳声)

……

生: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可以把8+22用圆圈圈起来,表示这是买走的,好象用盘子装走了。

师;(故装不明白)同学们能听懂吗?想要问点什么?

生:(大多数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圆圈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语气加强继续质疑)对啊!什么意思?

生1:这样做表示先算出8+22

生2:划上圆圈表示把8+22=30先算出来,也就是先算出买走的面包。

师:谁还能说说他们的意思?

生:用上圆圈就是表示把8+22先算出来吗!

师:噢!原来是这样啊!同学们现在都听懂了吗?

生:都听懂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谁还有其它办法。

生:还可以在8+22的下面划上一条横线,表示先算。

师:真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试吧!

学生动手做

师:如果卖出的次数多或数字大就要画上很大的圆圈或画上很长的横线,那就比较麻烦,今天我们想个办法把圆圈从中间切开,变成“()”写起来是不是方便一些。

生:(一片哗然)确实简单多了。

师:它叫小括号,看到它你知道了什么?

生:看到小括号,我觉得它像一个笼子,把里面的数装起来,表示先算里面的。

生2:看到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回答得真棒,还把小括号形象化了,这样便于记忆。

……

反思:

这节课通过情景图,让学生列出两步计算的试题,在此基础上列出综合算式,引出小括号。由于借助图,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他们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不难列出两步计算试题,又根据知识迁移规律,把分步解答改写成综合算式,尽管当中出现了错误,但我想,既然学生出现了问题,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可能心知肚明,但不知怎样表达,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模糊状态。这时我不是以一个“判官”的身份出现,指出他们的对与错,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你们听懂了吗?”“你想问点什么?”等等,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还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把小括号描述得非常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模糊”的东西,以往的教学通常是千方百计避免,其实,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学生真实的思维方式的暴露,如果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打消学生探究的决心,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模糊”之处,我们要敢于面对,顺应学生的意向,提供时间、空间,让他们大胆思考,自由表达,展示各自独特的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中用图做铺垫,他们在"模糊"之中列出了两道错误试题,经过学生讨论、辨析不仅寻找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使用小括号、渗透了一题多解,还把小括号的用法理解得形象透彻,“像盘子一样”“像笼子一样”,这正是小学生形象思维经“模糊”碰撞时迸发出的精彩。

上一篇:浅析面积法证明几何定理 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