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前后期词意象转变

时间:2022-09-04 08:52:15

【摘 要】徐灿是清代著名的女词人,著有《拙政园诗馀》。笔者通过研读徐灿的词,发现她前后期的词的转变不仅表现在她后期词的内容上,还表现在意象使用的转变上。文章通过对徐灿前后期词中意象的不同来窥视其词风转变的另一方面。

【关键词】徐灿;意象转变

徐灿的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曲”,“曲”是邓红梅在《女性词史》提出来的,徐灿词体现出“曲”的风格的原因是她善于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匿于意象之中,所以分析徐灿词中的意象对了解徐灿的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春的意象

徐灿词中写春的较多,而这个意象前期后期都有,也有以春为题的。在徐灿的词中绝大部分都涉及春这个意象。但词人所写的春前后期都是有差别的。

(一)前期春的意象。前期徐灿用春景来衬托自己的闺中寂寞情怀。来写自己年华已逝,春光已老,好景难长驻。比如,柳嫩慢萦春病,梅销暗自酸牙。漏声千点滴窗纱,未到送春先怕。(《西江月・春夜》)又是春光将尽,东风愁煞梨花。春魂不化蝶回家,绕遍玉阑干下。(《西江月・感怀》)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来何处。屈指算花期,转眼花归去。也拟花前学惜春,春去花无据。(《卜算子・春愁》)

女词人在春天即将离去时,抒发对春天即将归去的惋惜之情,从而牵动闺中女词人常写到的主题――感叹时光流逝,容颜易老,在这类词中,徐灿写的伤春惜春之情流露出对时光流逝、青春逝去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春去春来本是自然界最寻常的现象,而徐灿前期关于春的主题在传统的女性词中较为常见,但徐灿所写的闺怨词哀而不伤,深情而不沉溺于悲伤,不同于以往的弃妇词过于哀怨的情感。

(二)后期春的意象。徐灿后期的词中的“春去”不再只关注于自己,长江凄咽为谁流,难道雨花春色片时休。(《虞美人・感兴》)天有恨,花长害。柳烟春带结,燕语春心碎。消得也,一番春色当眉黛。(《千秋岁・感怀》)乱后家山,意中愁绪真难说。春将去、冰台初长,绮钱重叠。(《满江红・有感》)女词人用“春去”来喻写明朝的灭亡,故国的消逝就像春天的消逝一样是不可挽留的,历史的沧海桑田,过往如烟一霎那便消失不见了。徐灿后期词中多写残情残景,因为易带所带来的动乱让家国一片凌乱,徐灿就将这些记入词中,江山易主之后梦是残梦,花是落花,一切景物都已经不再如是从前一样美好了,借以抒发对故国的思念。

三、落花的意象

(一)前期。徐灿前期的词中的“落花”多是写暮春时节,屈指算命花期,转眼花归去,也拟花前学惜春,春去花无据。(《卜算子・春愁》)细雨落花江上,风动玉钩帘帐。(《如梦令・闺思》)数点落红春寂寂,一庭芳草雨纤纤。不须春病也恹恹。(《浣溪沙・春闺》)词人用这个意象渲染出凄凉的气氛,花儿因为季节的变迁也跟随着春天的流逝而消亡,抒发惜春怜春的感情,女词人看着花儿的凋谢女词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联想到自己青春不再,抒发闺中的情思,“落花”在徐灿前期词中借以抒发自己感叹岁月时光的流转,苦恼时间流走的快,春天美好的时光难以留住。

(二)后期。徐灿将家国之恨化入笔下的景物中,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少年游・有感》)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风流子・同素庵感旧》)真个而今,台空花尽,乱烟荒草。(《水龙吟・次素庵韵感旧》)徐灿用事物的衰落来喻写时代的更迭,过去的时代已经随着落花一起消逝了。此时期的徐灿词中的“落花”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大不似从前一般只局限在自身的闺阁情思当中,后期徐灿已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国变这个大事上,也将自己的词的内容都转移到写亡国之恨。虽然同样是写“落花”,但是前后期所指代的事件已经完全不同了。

三、鸟的意象

中国古代诗词当中涉及鸟的意象的作品十分多,而在徐灿的作品当中也涉及很多种鸟的意象,而笔者发现,徐灿前后期词中涉及鸟的意象的侧重点不同,前期多涉及“燕子”的意象,而后期则多涉及“杜鹃”的意象。

(一)前期写到的鸟的意象多是燕子。徐灿前期词中关于鸟的意象主要集中于写燕子,另外也有莺、归鸿、鸳鸯等意象,但是使用的频率较少,比较多的还是写燕子。徐灿前期词笔下的燕子多是用来寄托思人或思乡之情的。比如《望江南・燕来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词人是思念故乡而作的词,一开头就说“无情燕,故故却来迟”可见词人对故乡江南迫切的思念情怀,来自故乡的燕子像是故意来迟一般,看到来自故乡的燕子仿佛就能听到来自故乡的消息一般。又如《醉花阴・春闺》:“怕得燕双归,带却愁来,偏向人心授”这首词用双燕衬托自己的形单影只,写闺中的寂寞情怀以及对分隔两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前期徐灿笔下的“燕子”多是用来表达女词人闺中孤寂之思,风格清丽婉约。

(二)后期多涉及子规。徐灿后期词虽然也写了燕子,但是不再像前期一样绝大部分都涉及了燕子这个意象,徐灿后期的词还多涉及子规,徐灿后期的词中鸟的意象由“燕子”为主过渡到了以“杜鹃”为主。如:“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满江红・和王昭仪韵》)词中“南枝”指的是故国,词表面在写杜鹃哀痛啼清血,实际上写的是词人自己对思念故国而伤心落泪。“往事堪悲闻玉树,采莲歌杳啼鹃血。”(《满江红・感事》)此句中的故国之音更是显而易见了。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杜鹃”本就是思乡念国的意象,由于杜鹃意象的原型就赋予了杜鹃这个意象凄凉悲痛的感情,徐灿后期用此意象,也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旧国的逝去的悲痛以及思念之情。

因为时代的更替带来了清初词坛的焕然一新,如果没有国变,徐灿的词的内容就不会涉及黍离之悲这一主题。以国变为转折点,徐灿前后期词中的意象所指代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另外女词人笔下的意象也发生了转变,同一个意象前期所指与后期所指完全不同,后期词人不再用这些意象来写个人的闺中情感,而是转移到写国破家亡这件事情上来,用来表达亡国之事、亡国之思,词人曾经那些惯于用来表达闺思的意象富于了新的意思,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2] 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樊晓娟(1987- ),云南福贡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上一篇:试论图书管理的现状及创新途径 下一篇: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