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三年蜕变

时间:2022-09-04 07:46:47

物联网三年蜕变

物联网针对民生科技、国家安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逐渐落地。

继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高交会举办“感知中国”技术产品专题展后,中国科学院今年再次以“感知中国——协同创新支撑服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题参会。

来自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小吴负责安防展台的讲解,虽然第一次来到中国高交会,还没有机会到处逛逛,却明显感觉到中科院馆内明星脸相似度比对的超高人气。

基于智能视频技术,中科院馆内现场搭建了6×6的窄缝拼接大屏,通过视频采集(摄像头)后,到云存储的数据库进行处理,为观众实时呈现明星脸相似度比对。

中科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汇联告诉本刊记者,自2009年中科院物联网中心成立以来,物联网中心每年重点参加2次高科技展会,即无锡的物联网博览会与深圳的中国高交会。

但小吴感觉来这里的商家比无锡要多多了。一套嵌入式的人脸识别系统,仅仅开展一天,就有很多安防企业表示感兴趣。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中科院馆内的互动更多、项目更实、人气更旺。如此实际操作可行的物联网产品,在中科院馆内俯拾皆是。

概念落地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汇联告诉本刊记者,今年的参展无论从规模、内涵、项目组织质量较去年均有很大的提升。本次中国科学院共组织了130多个参展项目,均以系统解决方案、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为主,针对民生科技、国家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内容进行重点组织。其他涉及到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包括:国家安全(安防)、农业(农资物联网)、智慧社区(社区医疗)、工业、环境监测、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视频、智能建筑、导航(北斗云)等14个展区。

农资物联网的展台上有一个显示屏,上面显示无锡的农运货车车牌,只要点击查询,就能在深圳了解到江苏的车辆运行以及车内的温度、湿度等情况。物联网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农资物联网是与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合作,将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农资行业,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解决种子、农药及化肥的产品溯源与防伪问题,应用RFID与隐形二维码技术,建立一个信息查询系统,保证这些农资是正规的产品。二,为运输企业研发了一套农资调度系统,降低农资的运输成本。由于农资的点分散在各个乡镇,种子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与湿度要求比较高,需要实时监控运输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来保证最终售卖的种子的质量合格。三,农民买到种子之后,还可以知道怎么用它,如何实施科学种植,这就需要一个知识服务系统。四,种植取决于对田间土地营养结构的了解,比如土里氮、磷、钾的含量。这就需要土壤检测感应系统,对土里情况进行快速的检测。”

据悉,这套系统已经在无锡几大农资集团应用。农民可以从乡镇的农药种子经销站,在那里会有系统终端,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诠释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现状,结合展会现场活动特点,基于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定位技术、智能处理技术、云存储与软件等核心技术,中科院还在展会现场集成了面向展会活动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现场环境参数采集处理、人流统计、能耗、视频监控等信息采集,通过无线传输到云计算平台进行智能处理,以多媒体呈现的视频手段支撑展会现场的安防、监控、高人流监控、环境控制等业务。

此外,为体现基于物联网技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基于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能视频技术、定位与跟踪技术,在第十四届高交会期间为参观中国科学院展区的观众免费提供现场视频拍照服务。通过在高交会5号馆6个区域布设了智能化的高清摄像机,可实现智能化的现场拍照。

中科院馆内的130多个物联网项目,是对中国物联网三年来从概念到技术,再到产品开发与应用的产业化成果与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

瓶颈待解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我国的起步与国际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我国的市场规模、特点具备了引领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产业优势。不过,在很多专家眼里,从物联网的概念落地到产业化发展并非易事。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表示,尽管物联网是不少高科技企业热推的一个概念,但目前来看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要5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物联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芯片、天线、绑定、印刷包装、读写器、打印机、自动化控制等多项技术领域,需要多个行业参与。

王汇联认为,中国高交会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高新技术展示、交易和对外合作平台,自举办以来,逐步发挥着国家高技术产业政策、产业导向、开展国际合作的窗口作用。他希望,中科院能通过这个平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科技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科技的需求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工业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以应用与商业模式驱动的产业,应用需求、业务模式构建需要行业、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的协同与合作,同时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将面临诸多问题。

王汇联告诉本刊记者,下一步发展的瓶颈突出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资源、导向性资源分散,对物联网未来发展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尚未制定国家层面的布局和规划,部分区域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较高,但往往不考虑本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能力,缺乏整体性的布局和发展思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信息化基础及对信息服务业的认识偏差,以及现有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物联网的应用和推广。市场资源、产业资源尚未真正开始投入,市场调配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导致物联网的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市场规模不大而且分散,行业资源整合、跨行业应用难度较大。”

合作共赢

“虽然瓶颈很多,但也是我国培育创新型产业的重要机遇,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王汇联对中国物联网的前景信心满满,“事实证明,通过物联网概念的牵引,对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软件、传感器等领域及产业链的拉动非常明显。”

面对产业发展瓶颈,王汇联建言,物联网规模化应用所需的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体系架构和标准尚需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支持竞争前技术、标准的研发力度;同时,从国家层面支持物联网的应用和示范,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应用和示范。选择具有产业优势、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应用和示范。通过应用和示范,带动创新型业务和商业模式,支持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对物联网的投入,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支撑物联网发展的产业链。

事实上,“部分行业(领域)基于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工业基础逐步开始探索性的应用,商业模式、行业标准也在逐步探索过程中。”王汇联透露,作为物联网的国家队,成立于2009年的中科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下一步将“进一步凝练目标,重点开展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加大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力度、建设可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结合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产业化。”

上一篇:新型显示技术 下一篇:于林探母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