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9-04 07:23:41

不妨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通常所说的资金、人才短缺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规划时间较长、目标趋同、规划中没有量化目标、设备淘汰期过短、没有二次利用机制等等细节问题。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难题不仅仅表现在资金投入、人才匮乏等方面,还表现在战略规划、常规管理等方面。

在战略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如下:

1.规划时间较长。日、韩和新加坡三国的信息化规划一般为1~3年的短期战略。我国的规划一般都是5年、10年,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实际情况。

2.规划目标过于趋同。我国东西部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如果目标一致,即使标准折中,由于西部基础太差,也很难实现。

3.战略规划中缺乏创新目标的量化细节。根据统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信息化规划应把目标量化细节纳入战略议程,不量化就很难产生科技创新的成果。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利用方面存在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营运绩效落后。

2.设备淘汰周期过短,缺乏二次利用机制。从实际应用来看,显示器的报废期应更长一些。国家可以主导计算机制造商把品牌机的主机和显示器等分离出售,以减少资源浪费。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国家可以出台计算机的二次利用规划,把淘汰的电脑再分配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推广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3.重硬轻软,投资结构亟须调整。目前,通信基站建设日趋完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基本普及,并基本接入互联网。但利用计算机实现无纸化办公、把办公业务网络化的部门却微乎其微。

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信息化发展战略

应制定发展重点领域的短期战略,战略规划要凸显目标。国家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一个15年的规划,时间跨越比较长,因此在战略中并没有提及过多量化的数据指标。国家出台的战略规划,其目的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农业信息化、数字鸿沟等,这些都不是一下子能得以解决的。况且组织目标往往变化很快,很难保证信息化与业务战略目标始终保持一致。所以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应进一步把国家这个宏观的15年规划细分成5个阶段性的短期规划,制订明确的时间表,并尽量凸显目标和考核细则。

战略规划对创新目标方面要进行量化。规划中如果只谈“创新”二字或者喊创新口号,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比如,某一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或者集成芯片的研发,如果把目标就定位在两年内突破对某一芯片的研究,创新的结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创建国家资源管理体系 提高设备利用率

重点领域信息化投资项目建议国有化。目前,各领域都热衷于闷头搞行业或领域信息化建设,包括开发适用于自己的MIS系统,争相上项目,造成有目共睹的重复建设、系统资源浪费、系统规划目标混乱等问题。

因此,建议重点领域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应纳入国有管理和国家投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如移动通信的基站建设、国家重点干线的光缆铺设等都属于战略资源,应纳入国家的重点规划和管理范畴之内,由国家投资建设。新加坡等国家的做法是将这些项目建设国有化,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各运营商租赁这些资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从国家的角度管理重要信息资源,既有人才、资金的优势,又能得到各领域的足够重视。

信息平台、共享领域的项目建议纳入行业审批范畴。一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涉及软件的开发,还关系到硬件、人才等具体问题。当前,不少地区内外网交叉,信息平台繁杂,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共享艰难。如果不从宏观的角度去控制立项或投资,那么各个领域就会出现很多有共性的、功能相近的系统平台。国家在信息平台、共享领域的项目建设上,并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如果把重大项目的立项纳入到行业的审批范围,从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严格把关信息平台和共享领域的项目审批,就会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组织内的资源共享,实现各领域的互联互通。

应建立行业信息设备登记、淘汰和二次利用制度。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能忽视信息设备的基础作用,没有信息设备就没有信息化支撑的平台。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信息化建设进程也相差较大。信息设备拥有量的差距是造成信息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发达地区或者政府机关信息设备的淘汰速度较快,浪费也比较严重。如果只是在本单位做固定资产登记,并不能解决设备的二次利用问题。资源再分配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对信息化建设也起到推动作用。主管部门可以对信息设备进行登记备案,对预淘汰信息设备进行合理调配或再分配,充分发挥废旧信息设备作用,解决我国数字鸿沟严重的难题。同时,二次利用也可减少电子垃圾污染,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

着重发展信息产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日本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多以法律形式出现,近年来日本的信息化政策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信息产业是在工业化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量技术从国外引进,经过改进创新的技术又进入国际市场。

在短期内,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采用的技术发展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赶超的路子,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的适用技术和产品,通过技术改造、资本积累和市场开拓,实现信息产业水平的滚动发展。

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现在广东、江苏等地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但中西部的信息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仍需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为了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可以考虑把产业群落的分布做好规划,然后加强舆论宣传,使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各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对信息产业增加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产业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投入。韩国和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就充分发挥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制定了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央行统计,在2005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已达14.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居民存款额高速增长,也为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潜藏巨大的经济风险。所以,我国也要适时找好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作用,实现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上一篇:IT服务市场加速扩容 企业创新亮点频现 下一篇:构建数字城市共享平台的三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