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

时间:2022-09-04 04:51:08

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

摘 要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长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和评价,分析长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教学 反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三条路径:依托高校、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依托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这三种路径相互联系,其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更为凸显,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长江大学(下文简称“长大”)自2007年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毕业学生200余人,目前共有四年制本科在校生230余人。在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发展状况如何?为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有所用”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其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2015年11月我们对长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评价研究。

1研究目的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长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了解他们对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看法和评价,以期为今后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较为客观的指导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长大社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解析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制和学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双语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条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表等内容。

长大社会工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培养五届毕业生。本次调查以2011至2015年社工专业五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和课程设置的需要。调查对象共有203人,由于人数较少,问卷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通过邮寄问卷发放问卷共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2调查结果

2.1对社工专业认同度

在问卷中将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操作化为:“入学前对社工专业是否了解”、“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和“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频数分析表明,71.3%的人在入学前对社工专业基本不了解,这可能与目前民众对社工专业的认同程度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4.2%的人是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社工专业;有25.8%的人是通过招生宣传知道社工专业,亲属朋友介绍的占4.5%,还有5.5%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社工。可见,在宣传社工专业和提升公众对社工的认可度方面,公共媒体和高校的招生介绍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当被问及“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有73.5%的人表示“不后悔”,明确表示“后悔”的人占10.3%,另有16.2%的人认为“说不清”。当被问及“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时,持乐观态度的人占67.9%,12.8%的人认为“有些悲观”,另有24.3%的人认为“说不准”。由此看来,经过了大学四年在校的专业系统学习,无论是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还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较大的作用,多数学生能够比较正面地评价自己的大学经历和本专业,较之入学前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提升,对社工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持积极的态度。

2.2目前的就业状况

在此次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中,有85.9%的人目前是在职状态,8.3%的人在学校继续深造学习,3.1%的人目前还处于待业的状态;另有2.7%的人正在联系出国事宜。其中,在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中,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与社工专业“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的共占60.8%,认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的占28.7%,还有10.5%的人认为与本专业“完全没关系”。进一步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进行了排序发现,他们主要就职于专业社工机构、企业、与社工有关的事业单位、居委会、大学生村官以及与社工无关的其他单位。可见,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多数毕业生都是在专业社工机构从事一线的社工,但是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仍然要引起重视。尽管这部分学生没有直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但毕竟接受了四年社工专业教育的熏陶,已经内化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对工作的胜任程度方面,当被问及“你是否胜任目前的工作时”,认为自己“非常胜任”的人有10.7%,表示“比较胜任”的占74.5%,10.2%的人认为“一般”,另有3.4%人认为自己“不太胜任”,而“非常不胜任”的仅占1.2%。可见,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觉得自己还是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和任务是在校期间未曾遇到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性训练。特别是某些社工机构的督导资源较为薄弱,毕业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感到无力感,继而产生职业倦怠,希望得到督导或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当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两个先天的弱点:一是有正规社工专业教育和训练背景的教师较少;二是缺乏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其结果就是他们对学生的教学以及实习督导与实务部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也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3对本科教学的反馈

2.3.1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社工专业开设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如何。从平均分来看,专业核心课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保障、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可见毕业生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一门知识是社会心理学。从标准差来看,社会心理学运用的差别也最小。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工作中运用的程度最低,在不同毕业生之间差别也较大。以上数据也表明,社会心理学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已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最有力工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毕业生评价的态度也更积极,他们在工作中会经常使用,感受自然也很多。而对于理论性较强和抽象的课程例如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统计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他们认为收获较少。

2.3.2非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三门公共必修课,即“英语”、“计算机基础”和“政治理论”,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毕业生对公共必修课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从三门课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看,其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和英语。可见,在毕业生工作中计算机知识的使用程度最高,在不同毕业生之间运用的差别也较小,计算机知识已成为毕业生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

2.3.3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毕业生工作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有帮助,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列出了与社会实践和科研相关的四项内容,分别是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频数分析表明,对于上述活动“参与过”的比例分别为90.2%、100%、41.3%和12.1%。可见,所有的毕业生都参与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九成以上的参与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与此相对应的是,参与过教师的科研活动的人不到一半,而参与写作和的则更少。93.2%的毕业生对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对于提升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帮助”。从均分和标准差可知,四项活动对于毕业生工作的帮助作用依次为: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对目前的社工教育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从毕业生工作的需求出发,发现从实践效果上看,课程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需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系列改革。

(1)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课程顺序。在大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应适度增加社会工作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分流前能对社会工作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大二学年增加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课程,为学生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大三学年增加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程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习教学比重。对于大三的专业实习,可以在机构集中实习,或每周4―6课时进驻学校、社区进行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顺利进入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严格执行实习督导制度,使实习工作更有成效。

(3)启动“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的模式,让项目服务贯穿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实验法去收集资料,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去分析资料,深化了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此外,在课题研究完成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完善授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提升工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从中对于社会服务的本质有更深的体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长江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UGN”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2014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2] 石方军.社会工作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反馈――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为例[J].人才开发,2011(12).

[3] 秦波,李学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行动化策略[J].职教论坛,2012(7).

[4] 万江红,逯晓瑞.从参与角色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状[J].社会工作,2008(9).

上一篇: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下一篇:浅谈普通高中不良行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