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结构

时间:2022-09-04 04:26:36

扬长补短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结构

众所周知,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但重庆也是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三农”改革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重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七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势正如雨后春笋,重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持续深入,需要认真谋划。笔者就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产品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建议。

种植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首保蔬菜。确保本土蔬菜的自给率,建全蔬菜保供体系。要做大潼南等鲜食蔬菜生产区,做实武隆等高山蔬菜主产区,做强涪陵榨菜等加工蔬菜优势区,做特綦江萝卜等特色蔬菜样板区,做靓屋顶、阳台、大棚等设施蔬菜展示区。实现主城区保供给,区县保平衡,乡镇保自给。

次保口粮。保口粮自给是重庆农业的底线,水稻是口粮的主体,我市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增产潜力巨大。要着力提高水稻单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扩大旱涝保收能力,提高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率,鼓励代耕、代种、代收等市场化服务。

强改玉米。2015年重庆玉米产量为259万吨,大部分被用作畜禽饲料。建议扩大菜用玉米、饲用玉米以及饲用高粱、饲用牧草的种植面积。

轮作稻、油。稻油轮作是保证供给的有效途径,重庆油菜籽年产仅49万吨。要扩大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及出油率,推广稻油、稻芋、稻草轮作,深化稻渔、稻虾等工程。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

提质经果。经果业要稳面稳量,提质增效,强加工、拓市场、树品牌。柑橘要早、中、晚熟配套,重点发展晚熟柑橘,提高传统蜜柚等品质;茶叶要红、绿、沱茶组合,着重培育早熟名优绿茶;水果要合理搭配,主攻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当前可适当扩大脆李、香橙种植,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开发杂粮。重庆山水光热富集,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豆、紫红薯等彩色土特杂粮。

养殖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首保生猪。重庆饲粮资源不足,养殖用地紧缩,粪肥消纳困难,生猪产业不可能再度扩张。“十三五”期间重庆生猪要稳量提质。近期,要依据五大功能区域的科学定位,重新规划生猪产业,重新建立保供基地,加大粪污治理,推广循环生产。远期,要主动向市外扩张,超前谋划市外猪肉保供基地。

次保禽、蛋。禽业占地较少,粪污较小,耗粮较省,效益较高。“十三五”期间,重庆可适度放量肉鸡、肉鸽,稳量肉鸭、肉鹅,着力实现禽蛋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

提速蜂、兔。要充分利用重庆花果、林木优势,重点发展中蜂产业、适度发展西蜂产业。兔业发展对内要引导消费,创新加工与菜品,对外要扩大出口创汇。

转型牛、羊。重庆草山草坡、秸秆、糟渣富足,可用作牛、羊草料。要推广人工种草,以草换肉、以草换奶。要做大澳洲肉牛进口份额。丰都肉牛养殖要以市外、境外为主,县内为辅;肉牛进口要以进口牛肉为主,进牛为辅,运输方式要以海运为主,空运为辅;肉牛加工要以精深加工为主,分割初加工为辅。各环节统筹发力,做实“中国肉牛之都”。

大兴水产。重庆池塘、江河众多,冷水资源丰富,应坚持发展池塘鱼、生态鱼、冷水鱼、观赏鱼。充分利用稻田优势,推进稻鱼工程,助力鱼、菜共生。

稳扩奶牛。中国牛奶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重庆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奶牛要着力任韧饫,既要稳定现有奶牛存栏,提高个体产奶量,更要主动向外扩张,增加外源牛奶供给。

(作者系重庆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委副主任)

上一篇:努力是最长情的告白 下一篇:柑橘“长”在产业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