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04 03:25:23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羡慕名师在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授课,而当我们把他们的教学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时,效果却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精彩。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有一个非常重要却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智慧理答!智慧的理答像春雨滋润麦苗一样,给予学生营养,催其奋进;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学生的灵感,甚至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单调、浮夸。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于是我们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笔者曾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进行过统计:一位教师在课上不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你能行”这样雷同的评价,多达26次。试想这样不痛不痒的复制式的语言,在学生身上能起多大作用?久而久之,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

2.敷衍搪塞,含糊其辞。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指着桌角说“这里是个角”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描述出“这个角”,而是含糊地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回答,而学生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

3.不予理睬,不置可否。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相吻合时,教师不予理睬,只关心如何转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上来。如某教师在教学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这样一题:一堆糖12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有不少同学的回答都是6/12,然后老师提问几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最终才得出答案是1/2。接着老师直接跟同学们说这道题应填1/2,并请全班齐读一遍,紧接着开始下一题,而此时不少同学的脸上还布满疑惑。

4.越俎代庖,草草收兵。有些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等学生开口或者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将正确答案出示。如一位老师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时,学生都难以说清,老师并未因势利导,而是一边演示一边“帮”学生代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引发思考

上述现状可谓理答不当。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作答——智慧理答必要的关怀。理答最为首要的是表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投以微笑和期待,用心捕捉答问的错失与亮点,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练习时有这样一题:一捆电线,上午用去78米,下午用去25米,还剩37米。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师:你想到了什么思路?生1:只要把原来的米数减去现在的米数,就等于现在比原来短了的米数。师:你把算式讲给大家听一听。生1:原来的米数78+25+37=140(米),现在的米数就是还剩下来的37米,140-37=103(米)。师:好,你的思路很清晰,解题过程也完全正确!那么这道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呢?生2,可以这样算:78+25=103(米)。师:咦?你用了一步,得数也一样,请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生2:因为“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就是用去了多少米。师:这位同学的话大家听懂了吗?听懂的同学再来说一说。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学生表示都喜欢第二种)师又问生1:你也喜欢第二种吗?生1:喜欢,第二种简单。

虽然第一位学生的解法相对复杂,但教师还是饶有兴趣地听他讲完,并表示他的解法正确且有条理,而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道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在理解了第二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整个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思路,以学生的“思”来定教师的“教”,因为尊重了学生,所以学生增强了信心,也就更容易敞开心扉接纳别人的想法。

2.熟谙各种应对——智慧理答应有的机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闪现思维的火花,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教师应捕捉亮点,善于随机应对,巧妙地帮他们指点迷津,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把两根红色小棒组成的活动角叉开一些,再说一说角的变化。许多学生都认为“角变大了”,这显然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这个角像花儿开放了!”这个“节外生枝”让老师不知所措,于是含糊其辞地说:“是啊,像花儿开得很鲜艳。”其实,就两根红色小棒怎么能像花儿一样鲜艳呢?而“角像花儿开放了”,不就是“角变大了”的意思吗?可惜老师没能机智有效地抓住“开放”一词。如追问“花儿开放”就像是角的什么在变?让学生明白角的两条边叉开正和花儿的开放相对应,用花儿开放比作角变大了,难道不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吗?

3.突出个性风格——智慧理答提升的关键

来看一段课堂实录——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5个图形,大胆地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猜,验证。教师巡视。师:有些小组出现争议了,没问题,把那些图形拿出来比划比划。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师:挺有道理。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不可能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师:我与你握一下手。握手并不表示就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你大胆地给我们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师:老师先了解一下,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然后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也请举手。(两次举手的学生数差不多)师:势均力敌。这样,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生交流)师:你的发言中可贵的一点是强调了我们探讨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作其他图形后的特征。师再问生1: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生1:如果不能裁减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师:你的修正,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

随意的也好,精心的也罢,正是细微之处见功夫,这样的课堂理答是让我信服的。教师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或肯定,或鼓励、或建议,语言有新意,并包含了实际的内容,显得生动多彩。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理答魅力。

4.关注学生发展——智慧理答价值的取向。教师在理答时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在一堂“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高高举着手,急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叫他发言,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直径4分米的圆,长和面积相等,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老师没有立即否定,却表扬他很善于观察,而后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告诉大家吗?”孩子高兴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边说边比划起周长、面积。(短暂的沉默)学生马上发现了:“周长和面积根本无法比较。”经过追问、思辨,认为“相等”的同学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

这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误判断,而是通过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明白这里的相等仅仅是答案数据的巧合,从而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通过“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答案。

充满创意和魅力的课堂理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根植于正确的教学观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我们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厚积薄发,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富有创意的精彩课堂。

上一篇:关于激发兴趣,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研... 下一篇:善用教学机智 焕发课堂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