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艺术传承特点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04 02:56:58

原生态艺术传承特点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当前,回归自然、纯真质朴的原生态艺术受到普遍关注。原生态艺术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师者身传口授、习者在艺术活动中耳濡目染,传承过程通常伴随着集体展演,与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为此,我们重新思考了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倡紧密联系艺术文化背景和儿童生活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关注儿童的即兴表达。

【关键词】原生态艺术;传承;儿童艺术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24-04

当前学界对于原生态艺术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已有研究大多以某一部落的原始艺术为研究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原生态艺术在时序上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原始状态,在空间上限于某一特定族群。随着制度化理性思维模式缺点的逐渐暴露,艺术对于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着回归自然、质朴纯真特点的原生态艺术在人们备受制度化理性思维模式枷锁束缚之时,被视为一剂“良药”。卡西尔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文化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隐喻思维这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之上的。〔1〕原生态艺术所体现的特征正是这里所说的“隐喻思维”。滕守尧在论述“公司化社会”时特别指出,人们正陷于“角色监狱”之中。他所谓的“角色监狱”,是指制度化组织所代表的“外力”强加到个体身上的一套限制,使组成人性的一些基本要素,如与他人的关系、表达方式、思维模式、目标及灵感等,受到个体在组织中所扮演角色的限制。当角色对个体的限制达到极限时,个体的“真实自我”必然听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2〕原生态艺术为人们感受、表现真实自我提供了机会,使人们脱离“角色监狱”成为可能,其传承特点也为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原生态艺术传承的特点

1.师者身传口授、习者在艺术活动中耳濡目染

艺术人类学研究表明,民族民间艺术的主要传承渠道有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3〕原生态艺术是由掌握原生态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师者身传口授,习者在艺术活动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而传承下来的。师者一般为资历较深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不仅精通技艺、经验丰富,而且熟知当地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他们身传口授的不仅是表现原生态艺术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包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师者示范或集体展演过程中,习者身临原生态艺术场景之中,习得基本技能并领悟其要领和真谛。例如,反排木鼓舞是贵州黔东南州苗族的一种祭祖时表演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庄严、神秘和高难度等特点。虽然祭祖活动平时并不举行,但木鼓舞还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一次又一次祭祀仪式得以传承。〔4〕被传承的原生态艺术,一方面往往带有文化精髓,另一方面需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传承。

2.原生态艺术传承过程伴随着集体展演

原生态艺术通常在部落活动,如相关祭祀或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得到展示,展演通常是在纯朴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荣格认为,原型或集体无意识沉积在个体无意识的最深层,同时又属于一切人和一切时代,主宰着人们共有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原型中注入自己的特殊经验,而这个原型的基本框架保持不变。〔5〕在神秘、凝重的活动氛围中,原生态艺术的表现者内在状态回到了遥远的过去,个体无意识中最古老的记忆和自我意识被唤醒,并在艺术活动中获得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过程中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它是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销魂夺魄的感觉,最容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6〕也即它很容易在原生态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出现,这也决定了集体展演是原生态艺术不断延续的有效手段。例如,著名的侗族宰荡大歌的主要展演方式称作“为也”(系侗语“Weex Yeek”的音译)。“为也”为南部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活动人数不限,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余人。被邀请参加“为也”的客寨人会带上本村寨的歌班、戏班、芦笙队等,参与芦笙比赛、跳踩堂舞、演侗戏,或举行情歌对唱等,场面喜庆欢乐。对唱侗族大歌是“为也”习俗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7〕在集体展演中,侗族歌者神情时而凝重肃穆、时而轻松活泼,他们仿佛回到了民族的原始状态,体现出最淳朴的灵性。集体对唱是侗族歌者进一步练习、掌握大歌的重要途径,侗族大歌也在这种展演中得到传承。

3.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费孝通曾说,文化史依赖于象征体系和因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8〕原生态艺术作为当地民族部落真实生活展现的一种方式,不仅可看成是当地民族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原始状态的影像,也可以从中看出当地民族部落的本土文化。例如,云南地区特有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当地民族部落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形式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之情,激发劳动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等。〔9〕原生态艺术的传承与当地民族部落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师者和习者只有生活在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充分体验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特有文化传统和风情韵味时,才能够唤起自己内心深处关于古老民族的共生之感,保证原生态艺术传承的经久不衰。实际上,原生态艺术的表现者是不自觉地生活在艺术之中的,他们的艺术体验与生活合二为一,这也是所有艺术追求者所向往的生活和艺术状态。

二、原生态艺术传承特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原生态艺术与儿童艺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原生态艺术体现了原始民族对自然的呼唤和敬畏,在其发源和发展过程中也体现了原始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的思维相比,“野蛮人”的智力更像儿童的智力,〔10〕儿童思维与原始人思维的相似性决定了其艺术行为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当前艺术人类学在探讨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时,除了依据考古学提供的一些最本源的艺术考古资料外,还关注原始部落里的原生态艺术,因为两者同时反映了人类启蒙阶段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状态和艺术表现能力。这样看来,了解原生态艺术传承方式的特点,可以为我们反思儿童艺术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1.重新思考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定位

原生态艺术传承过程中,师者对于艺术、艺术文化的掌握和习者在传承艺术过程中的投入状态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原生态艺术传承中的师者都是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家。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受教育机构邀请去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这些艺术家类型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的内涵,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基本技能与艺术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11〕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艺术的内涵,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儿童近距离感知、体验艺术。其次,教师如能像艺术家一样进入艺术教育活动情景,儿童就有可能自然地实现和教师同为艺术家的身份转变。这样,每一次艺术教育活动都会是一种审美享受,一种交流、共享过程,教师和儿童成为投入而忘我的鉴赏者、表演者、创作者,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感知和经验自然得到丰富。

2.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应联系艺术文化背景和儿童生活

原生态艺术及其传承与当地民族部落文化生活密切联系,这启发我们,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要联系艺术文化背景以及儿童的生活经验。

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尤其是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为儿童适当介绍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审美感觉大多会与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但有时他们也会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建立“教学支架”,向儿童介绍作品相应的创作背景,以帮助儿童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不能忽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生活状态。儿童的艺术也是建立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在自身此时的生活状态之下参与艺术活动、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的。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儿童的生活特点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儿童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唤起已有经验并进一步丰富艺术经验。

3.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即兴表达

原生态艺术传承方式不同于教育机构的传承方式,后者往往传授“普遍性知识”,而原生态艺术传承的是“地方性知识”。〔12〕这种“地方性知识”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强调个性的彰显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在艺术世界里,这种“知识”可以转化为即兴表达,因为艺术绝不是单纯的仿造或摹本,而是我们内在生命的真正显现。〔13〕与原生态艺术相似,儿童的艺术也具有这一特点,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能忽视儿童的即兴表达。

关注儿童的即兴表达,首先要求教育者关注儿童的即兴反应。儿童不经意画出的图画、打出的节拍、摆出的动作都是儿童的艺术创造。教育者宜从儿童以往的经验和当下的生活中去找寻其艺术行为的渊源,以进一步分析儿童所处的审美能力发展阶段,并选择正确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其次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表达。根据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观点,审美情感的产生得益于人类内在心理结构与外部事物结构上的同形或契合,如儿童听到“金蛇狂舞”的民乐能体验到快乐的情绪,看到蒙克的“呐喊”会感觉到害怕或者恐慌。儿童这种审美情感的产生乃是无意识的先天经验与参与审美活动时的意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另外,关注儿童的即兴反应、情感表达,既不是没有针对性地简单评判儿童,也不等于过多干涉其自由体验和创作过程,而是努力走进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的艺术体验,尊重儿童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予儿童自由的艺术表现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回应儿童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13.

〔2〕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6.

〔3〕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0.

〔4〕娄必刚,覃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

〔5〕〔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谭厚锋.侗族大歌生态元素发微:以贵州省宰荡村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1).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

〔9〕佚名.云南民歌介绍〔EB/OL〕.〔2012-10-05〕.http://.

〔10〕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

〔11〕LAURIE BALL. What role: Artist or teacher〔J〕. Art Education, 1990,43(1).

〔12〕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9.

〔1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3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rt Inheritance and the Inspiration on Children Arts Education

Du Lijiao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At presen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rt which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simplicity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heritance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rt teachers’ present oral arts and the learners are exposed in art activitie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rt inheritance is companied with the collective performanc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residents’ cultural life. After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 in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mbining art culture background with children’s life; and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ren’s improvisational expression in children art education.

【Keywords】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rt; inheritance; children art education; inspiration

上一篇: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特点及其指导策略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