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二人:人生最大的事业是探索太空

时间:2022-09-04 01:44:48

登月第二人:人生最大的事业是探索太空

9月23日—27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过首次登月任务的美国航天员巴兹·奥尔德林莅临大会,并像旋风一样出席多场青少年活动,推广他的太空梦。在2013年世界空间周庆祝会暨科普报告会上。奥尔德林与上千名观众分享了自己的登月历程,阐述了火星任务构想,介绍了他参与或发起的青少年航天活动计划。他说:“我人生最大的事业是探索和开发太空。全球宣讲我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并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航天,为人类共同的事业服务。”

永不磨灭的登月历程

右手戴着三枚戒指的奥尔德林面带微笑,逢人便能聊几句。“‘月亮’代表我去过那,‘星星’是因为我写过一个关于星星的故事。”奥尔德林右手指上的一枚星月戒指十分显眼,除了这枚戒指,其余两枚来自拳王阿里和他的祖父。

1969年7月,奥尔德林作为“阿波罗“11号的航天员,紧随阿姆斯特朗之后登上月球,成为“登月第二人”。

奥尔德林说:“我其实不愿意过多地谈论我的登月历程,诚然这段经历非常辉煌,但它在诸多的书中和回忆录中早有颇为详尽的描述。我着眼于未来。当然,我依然非常怀念在月球上并肩战斗的伙伴。我很遗憾阿姆斯特朗这么早、这么快地离开了我们。明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45周年,明年7月在华盛顿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届时我们将纪念和缅怀阿姆斯特朗。

倡导“国际月球基地”

奥尔德林说:“目前,美国是唯一实现了登月的国家,按道理,美国有责任、更有能力以重返月球的方式来带领众多有探月、登月愿望和规划的国家共探月球资源和宝藏,共同创建“国际月球基地”。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国家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月球上建立共同的基地共同探索月球,虽然会比较难。我曾在各种场合向各国政府游说这个设想,在明年纪念‘阿波罗’11号登月45周年的场合,我将向奥巴马政府进一步重申此设想。

奥尔德林认为,从美国方面来说,尽管当前存在着某些政治阻力,但各国联合起来共享月球资源的一天终将到来。他建议,探月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人类在地球上操作机器人来完成工作,也在用这种方式探索火星和小行星等。

曾预测海南发射场

在报告中,奥尔德林介绍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作品,他说:“前些年,我曾写了部科幻小说,在书中预测中国将会在海南某座岛屿上建造航天发射设施。数年后的今天,我欣喜地看到当年的科学幻想已经变成现实。如同中国刚刚欢度的中秋佳节一样,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已经变成人类登月的现实,中国不久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更会使中国航天向着载人登月的梦想迈进一大步。”

奥尔德林说:“我很期待嫦娥三号登月。发射到月球的各种探测器让每个在地球上的人知道月球是什么样子。我看到过嫦娥二号拍的图片,很清楚。嫦娥三号会带回来很多有用的关于月球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对中国,对其他国家也是很有意义的。”

支持中美航天合作

奥尔德林说:“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卓有成就。美国应邀请具有载人航天成就的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共同为人类探索外层空间贡献更大的力量。不仅如此,双方还可推动航天领域其他方面的合作。但很遗憾,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计划尚未实现。从当前来看,美航宇局的经费预算仅能够支撑国际空间站到2020年,国际空间站在此后的命运何去何从尚是一个大问号。一种可能是由日本宇宙探索局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出资,使国际空间站延长寿命。无论如何,国际空间站这样昂贵、庞大的项目单单靠美国一个国家的经费支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奥尔德林表示,既然美国和苏联都能够从冷战走向合作,他对中美航天合作持乐观态度。2015年7月是美国“阿波罗”和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冷战期间太空首次会合的40周年纪念,这也是纪念双方首启国际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人类应该去火星

“人类下一步空间计划重点,应该是火星。火星的居住环境接近地球,比月球好多了。”奥尔德林表示,“美国不应再花很多费用重返月球,而是把重点放在火星。”

奥尔德林说:“全球不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火星计划,中美应该共同探索火星,加强合作。人们可以把探测月球作为登陆火星的跳板和基石,先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然后去火星的卫星上建立基地,然后再把人类送到红色的火星上面。世界各国要一起合作,包括中国、俄罗斯等等,但是美国应处于领导地位。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国家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发挥自身强项和优势,共同做些事情。”

面向未来的事业

奥尔德林说:“未来,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委员会工作方面。对我来说,要将航天国际合作的理想变成现实会有大量的功课要做。但有一点我确信,就是美中航天合作不仅具有可能性,且潜在的合作领域应始于国际空间站、国际月球基地及相关的领域。而做通决策者的工作是迈向合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奥尔德林说:“我想我不会再登月了,我也不会成为登火星首人。除非我能活很久,但我希望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希望人类可以早日登上火星,这应该不会等太久。”

上一篇:嫦娥二号演绎“创新精神” 下一篇:放飞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