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现主义艺术追求精神化特质的理解

时间:2022-09-04 01:12:31

对表现主义艺术追求精神化特质的理解

摘要:表现主义最早起源于德国绘画领域,主要受当时社会思潮影响,其追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表现主义更侧重于理性的表现感性思维,追求精神化特质的表现形式。在欣赏者的美学角度看,侧重于对作品的主观“直觉”;而艺术家的创作则基于其本身对外物产生的“知觉”,然后超形象而知意义,集自身思想之大成,最后提炼为表现主义的精神“概念”。即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把心灵暗箱中的东西暴露在阳光之下。

关键词:表现主义;艺术追求;精神化;审美

引言

表现主义一词在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表现主义艺术追求精神化的特质主要源于两方面

一、受德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及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影响。

战争给德国的社会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其历史非连贯性的演进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混乱的种族特性导致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矛盾性格,它对德国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绘画执着于理性,这不仅表现为对秩序感的追求和严谨的思辨精神,也体现为对细节的专注和对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揭示;它追求神秘幽邃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幽晦朦胧的心灵层面;它迷恋于浪漫的情调,由此摆脱了现实无尽繁杂琐事的羁绊而向往灵魂的奇境;它青睐表现主义作风,扭曲变形的形象揭示了更真实的人生。其中,追求神秘意向的做法与表现主义传统尤为突出,这两个特点深刻地折射出德国造型艺术独特的民族性格。

其实,一切艺术都具有其表现性,而德意志民族、德国绘画却对表现主义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从表达精神层面的意义上来说,德国的表现主义与浪漫主义相通,但是,表现主义不像浪漫派那样深情婉转、迷离恍惚,而是更多体现为惨厉的号叫和绝望的呐喊。黑格尔说过:“浪漫主义者所寻求的深邃自我,只有通过精神斗争、挣扎、冲突才能达到,才能确定;……”而德国美术中的表现主义作品恰恰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斗争、挣扎、冲突等特点,似乎在那些怪诞的、扭曲变形得近乎痉挛的形象里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实,才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慰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挪威现代画家蒙克的《呐喊》,画面仿佛是“大自然中传来的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让人体味人生的莫名焦灼和痛苦,认识到:人生之慨然担当“荒诞”的勇气实在比英雄悲剧式的牺牲和祭奠还更为可贵……

二、表现主义更侧重于用理性方式表现感性思维

由于变现主义所表达的情感特点,许多人将其归于单纯的直觉美感。“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直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表现主义所表现的“直觉美感”是从受众者角度去谈的。受众者在观赏的一刹那,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向占住,微尘与他便是大千;他可以忘记时光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然而,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表现,而是再现”的口号。他们沉浸在画家的个人世界里,将主观的自我表达表现的更为突出,甚至激烈。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这就决定了其理性的创作过程。此处依旧以《呐喊》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许多人认为《呐喊》传达着惊恐、不安的信息,然而实质上,并不是画作本身传达的不安,而是人的知觉外射为物的属性。即,一个苹果摆在那里,一眼看到,就知道它红、香、甜、圆滑、沉重。我们通常把红、香、甜等都看作是苹果的属性,以为他本来就有这些属性;纵然没有人知觉它,这些属性也还在那里。但严格的说,这种常识是不精确的。苹果本来只有使人感受红、香、甜种种知觉的可能性,至于红却起于视觉,香却起于嗅觉,甜却起于味觉,其他仿比。单拿红色来说,这是若干长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短一点,或是网膜构造换一个模样,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

所以,对《呐喊》这幅画的知觉,从根本上说,是画家对生活的经历,而不是画作本身具备的特质。不同经历的人对画作会有不同感受,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究其根本,观赏者看到的也不仅仅是直觉上的美感,而是对自我经历的知觉反映,而后转化为惊恐、不安的概念。 最后,画家站在一定的“距离”(画家把情感加以客观化,使他成为一种意向)之外,进行创作,即用理性方式表现感性思维。

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如同卡夫卡所说,一本书应该成为一把破冰的斧子,去打碎我们心中冻结的海洋。而好的绘画作品,也该如此,表现主义的艺术追求也正是如此吧。

参考文献:

[1]《现代西方哲学论着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

[2]《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欧美现代艺术理论1》 余姗姗译 吉林美术出版社

[4]《艺术心里世界》周宪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5]《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摄影技术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曳引式电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