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盒子的融解

时间:2022-09-04 12:29:58

当观者和作者身份边界消解,界限之墙便融入无限可能。

我看见“白盒子”界限之墙正在融解。19世纪以来,我们搭建的“圣殿”式的“纯粹、明亮、绝对中性”的艺术空间形式正步步退隐,而地平线处迎来的是更有身份色彩的未来艺术空间。

当Joseph Beuys 将艺术的野心和使命扩展到“向上与神和天使、向下与动物和土地”,将城市转为一座巨大的艺术场域和实验空间;当Allan Kaprow将公共空间变为游乐园和自由社会价值的发声器……原本作为简单建筑容器的、中性的“白盒子”式空间,及其所代表的中性艺术观照系统正受到新生艺术形式的一次次破界。

《中国新博物馆》的作者Claire Jacobson遍访全中国,采访了从国立到商业、从公有到私有各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经营者、建筑师。他在一次讲座中提出,以雨林速度增长的艺术空间仍面临空间和内容之间的平衡困惑。在困惑面前,我看到充满新意的解决方案:有外滩老建筑、民国外交官邸在保留原味建筑基础上响应展陈内容,也有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之类的新空间,完全为新的媒体艺术形式而设计:漆黑的空间、360°投影面、环绕的声场。

当白盒子的界限之墙融解,画廊空间便不再只是对艺术的中性隔离,空间本身亦可是内容,是策展的一部分。2012年的伦敦设计周期间,英国V&A博物馆顶层的圆顶第一次以展陈空间的方式对公众开放,高达十几米的多面棱镜型雕塑从穹顶降下,每个面都来自城市相关的一组数据,由不同艺术家可视化。深黑的古典建筑空间里,我沿阶梯盘旋而上,庞然数据雕塑亦分秒变幻。越过雕塑登上穹顶顶部的天台,视野豁然开朗,360°全景的伦敦跃入双眼。真实风景和虚拟数字的空间对比悄然演化为一场独特的展览体验。

观众也不再只是凝注和沉思。艺术不再是以大美令观者无言,而是以大美与观众对话。在一次我联合策划的新媒体展览中,来往的人可在展厅现场回答关于“在线身份”的问题,所提交数据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当观众离开,数据永远留在空间和作品中。在一个更为当下的艺术语境中,观众是作品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而当下和未来的艺术空间则应成为观者与作者关系的容器,甚至空间本身也成为关系的一部分,艺术空间的里外之间界限将会消融。

我看见Jenny Holzer把古根海姆外墙变为她的流光画布,也看见Tino Sehgal把UCCA敞亮空间变成观者和作品里的表演者谈论“什么是进步”的足迹迷宫,把偌大公共展厅变成观者和作品的一对一私密空间。我看见新生艺术空间不断创造着更多的可能性。画廊,是思想的盒子,而这个盒子,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上一篇:小G线上探索“独立” 下一篇:中国城镇化三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