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时间:2022-09-03 11:43:53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摘 要:通过对国际化这一概念的了解,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指的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的人才关系做出了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关系

早在1789年,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就在《立法原理和道义的概念》中提出了“国际关系”,随后这一概念被使用的相当广泛。在100多年以后,“国际关系”讲座在威尔士大学开办,标志着国际关系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另外,1916年世界上出门了第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即格兰特的《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变化

随着人类闻名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国际关系”一词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国际关系的发展在19世界就不得不提到英国,而在20世界四年代以后就是美国的天下了,国际关系首先是国家态度,然后是国家利益与目标。随着国际间各大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势必会对高层次的知识与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在社会的发展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必然会要求在世界格局、或地区战争中寻求更多的话语权。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的经济大国,若在国际关系上说话不负责任,那便会使中国容易受到他国冷嘲热讽,有失大国尊严。由此可见,创建思想上的独立与解放,才能做好正确的处理国际间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在现实领域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在国家关系知识领域也会出现一场新的变革。冷战的结束是在苏联解体,然而当时的国际关系理论并没有意识到会这么快结束。国际关系理论预测的失败表明构建主义思维、演进主义思维和行为主义思维存在一定缺陷。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开始对传统的理论做出反思,开始对学科发展历史重新定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如何提出与世界和谐发展能够反映中国核心价值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打破西方在学术理论的话语权局面,这些问题已经着实的摆在中国国际关系界面前。

我国已经为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理论,比如新合作观、新安全观等体制的构建以及国际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相关的社会命题研究,例如:天下大通、和而不同体系等概念,为中国学者捕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思绪。

二、国际化管理的概念、要求与特点

企业的国际化是指我国企业为谋求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把本企业的销售管理环节扩展到外国的过程。具体包括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服务国际化等方面。国际化的管理要求企业要有远见,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1.国际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管理国际化作为一个新的管理趋势,它对目前的管理提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有对管理着能在的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对工作计划方面的要求,对工作组织领导的要求和对工作控制的要求等。对管理者的要求建议有以下几点:

(1)管理者并非一定出自于管理学位出身,但对其他岗位的职能,也必须都要有简单的了不可只懂自己熟悉的管理方式和行为理念。

(2)在目标取向方面,能在各个目标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均衡的立场。

(3)由于环境及愈加复杂,需要借助管理学专家和科技人员,要能够和专家沟通协调。

(4)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和技巧,能够转移应用于不同的单位上。

国际化的管理使计划工作变得困难,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在国际环境中权衡利弊,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排除不理想的成分。

2.国际化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国际化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产品分部、职能分布、地区分布、混合分布的全球结构形式。

三、构建国际关系人才的培养

探索构建国际化关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熟知理论,通晓国际政策有国际战略眼光与国际关系人才。

建立一个拥有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唯有在对现有国际关系学科属性、中国特色充分认知的出基础上,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充分认知,也需要借助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整合,只有对这些科学理论运用联系的理论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

本体论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在现代的专业化课堂教学中,加强国际关系本体论的研究。它是决定构建国际化的重点。有无政府是区别于国内政治和和社会科学的只要标志,对此而言,研究国际关系的是指就是探索“无政府状态”的构成模式。它需要回答“无政府状态”的实体形式是什么问题,就中国的现实处境而言,必须要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才能构建起中国学派。然而,这并不代表认识论和方法论不重要,而是说本体论作为内核的作用,没有本体论,等于理论没有了“骨架”,只是单单停留在方法和途径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中国问题意识,在对我国人民的立场、视角、气度、和尝试方法上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优秀成果构建出与我国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理论。

其次,教师对国际关系教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的方法论的同时,重视人文注意思想。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陈乐民曾经说过:“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它关联着文学、历史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本文对盲目推崇行为主义记性了一定的反驳。

说到底,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人类行为与思维关系是及其复杂与多变的,若脱离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只顾研究问题本身。将使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脱离人的关系单纯追求客观理论。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国际关系人文层面上的分析。在现有的理论中的利益、制度和权力都有着变量。这对这样面研究的学者有了一定启发,他们另辟蹊径从历史学的角度,致力于研究一些说服力更强的理论。现在的“构建主义”就是这种背景下发展而来的。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1.正确处理人才本土化与人才国际化的关系

人才国际化重在让本国人才走向国外,也是企业步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内容;人才本土化重在使用本国人才,是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所在。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正处于国际化的初步阶段,向外排出的人才远多于本地化的人才数量,主要是人才国际化为主,这样更有利于使我国人才走向国际化。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的国家地区环境较为复杂,利用其所在国家人力资源,推动本土化人也是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近些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一些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使该企业国际业务变多,侧面推动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随着国际化经验的逐渐成熟,人才本土化将是必然趋势。

2.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

伴随着市场国家化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残酷,人才争夺也是愈演愈烈,人才的流失也是各大企业绕不开的问题。事实证明,各大企业的人才流失,也和培养的本土化人才不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当部分的国际化人才正是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其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发展,被迫另谋高就。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流动也是大势所趋,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完整的人才培养措施,使得人才的队伍得以维持,特别是核心人才这一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企业要不断的改进,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国际化的管理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是我国企业必须把握好的两个重点内容,为了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对储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路丽娜.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06).

[2]胡一f,朱道立,张建同,陈克东.中外科研合作网络对比研究[J].管理学报,2009(10).

[3]朱韵洁.“六五”至“十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测度[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韦家朝.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2).

[5]赵振臻.浅析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特点[J].开封院学报,2011(03).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探究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