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教育漫话》中的师生观教育思想

时间:2022-09-03 11:33:00

洛克《教育漫话》中的师生观教育思想

摘要:洛克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教育漫话》是洛克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对现在的儿童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洛克的师生观,他的尊师重教,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等教育思想已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值得当代教师去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师生观 尊师 榜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31-02

约翰・洛克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实践者,他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洛克不仅在健康教育,智育,德育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师论方面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编辑了信札并于1693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一、倡导尊师重教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渊源已久,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其中就道出了尊师与兴国的哲理。

洛克经常提到导师的作用,他认为:为了保持导师对于学生的威信,你自己应当对他非常尊敬,要叫全家的人非常尊敬他。因为被父母或被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够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

这话道理虽浅显但意义重大,同时也有相关的典故值得我们思考。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皇帝,也曾流传着不少他尊师重教的传说。据说他经常巡查属吏,嘱他们把“尊师重教”当成政规,违者严惩。而令人感觉讽刺的是,康熙本人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并不是言行一致的。

有一次,皇太子的师傅耿介给太子讲课,因为天气炎热,又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上。康熙得知后,不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罪老师说:“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

康熙不但没有责备自己的孩子对老师的怠慢,反而责怪老师不能自行裁决是坐还是站着授课,晕倒了能怪谁?他对孩子的庇护理直气壮,丝毫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老师虽为人臣,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那时,面对这样的皇上,又有谁敢说他的不是呢?

还有一次,皇上在瀛台教皇子们射箭。皇帝的老师徐元梦陪侍在旁,康熙也让他射箭。但徐元梦不善骑射,拉不开强弓,被康熙当面斥责。徐元梦只辩解了两句,康熙便恼羞成怒,当着皇子的面让人把徐元梦打了个半死,并下令抄徐元梦的家,将其父母流放。他后来又怕这样会耽误皇子们学习,于是当天晚又派人去给徐元梦治伤,让他第二天必须按时给皇子们上课。……

试想一下,康熙在儿子们面前对老师都是如此轻视,专横跋扈,显现的是一个王者的威严。他的孩子们又怎么能发自内心地去爱戴老师,这种阶级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假意的“尊师”使得他的孩子们看到和学会的又能是什么呢?

联想到我们有的孩子家长,当孩子一诉说委屈,家人便跑到学校又喊又闹,甚至说教育局某某领导是我家亲戚……你当心点……。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尊师重道,而是某种权力的攀比。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尊师重教”,否则一切全是空谈。可见洛克这种提倡不光学生尊师,学生的父母也应真正尊重老师的思想是非常有益的。

二、亲其师,信其道

洛克认为:教师应该经常对儿童表示一种慈爱和善意,去调剂儿童从他那里所取得的畏惧,这种情爱就可以鞭策他们去尽他们的责任,使他们乐于服从他们的吩咐。这就可以使他们得到导师的满意,可以使他们听他的话,好像听从一个爱护他们,为他们的好处而吃苦的朋友一样。

当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理性色彩越来越浓,情感日益淡薄。要使师生之间情感交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师生之间就不能彼此敞开之间的心胸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也就不可能做到情感交融。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学生的关键,因为人的心扉总是向知己者敞开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是长辈,是严师,同时,教师只有尊重、了解和关爱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可以交流,彼此沟通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知识上的良师,思想上的益友,生活中的知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和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尊敬与爱戴,吃住在一起,所以孔子师生感情相当深厚,关系也十分融洽。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当季孙相国让他推荐入仕的学生时,他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推荐,并能荐贤不荐子,令学生心悦诚服。果然,经他推荐的学生在各自的职位上发挥着合适的作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师生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大家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那么师生之间的感情肯定是深厚,亲密无间,同时学生学得用心,教师也教得有意义,这才是我们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师生关系。

三、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寓教育于游戏

洛克认为:我们在极小的时候起就是自然而然地爱好自由的,我们对于某些事情之所以感到憎恶,是因为别人把那些事情强加给了我们。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葡萄牙人里面,他们的儿童把学习读书和写字看成一种时髦和竞争,想要阻止他们都不可能。洛克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的幼子不喜欢读书。洛克故意和朋友谈论说,当学生是嗣子和长兄的权利,他们读了书可以变成美好的绅士,得到人人的喜爱。弟弟们受教养,那是对他们的恩惠,他们如果自己愿意,尽管可以变成没有知识的村夫俗子。那个幼子听到后,受了影响,开始自己要求读书了。

洛克相信很多儿童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对待。“我们一旦了解孩子的性情,就可以使他们生出一些想法,自己去要求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

洛克说过,学习不可以当做孩子们的一种工作,也不能变成他们的一种烦恼。教育者应该在玩具上花点心思,教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还要分析孩子们的特殊兴趣,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玩耍。只有当儿童对某件事或某个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并从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乐趣。

我们常常说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孩子求学,这种道理是很抽象的,对于还贪恋玩耍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能立即接受的。很多父母甚至不惜许诺以贵重的奖励,但效果甚微。身为教育者,不仅掌握孩子每一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差异,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以此为出发点去正确引导。不强加给孩子们学习的任务,不打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发自觉自动地爱上学习,寓学习于游戏。因为被强迫地去做某件事情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这也是我们的亲身体验,不是吗?

四、教师应该尽早告诉学生世事实情,防患于未然

洛克说:“导师除了应该娴于礼仪以外,他还应该深知世故人情,他应该懂得识人的行径、、轻薄行为、诓骗和过失,……在他们没有完全置身社会以前便把社会的真实情况告诉他,是预防这种弊害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一个小心谨慎的学者,应该懂得时间的实情,能够判断他的学生的心性,倾向和弱点。“对于人世的唯一防备,就是彻底懂得世情。”

德育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常常歌颂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光明。不可否认,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乏美丽温馨的一面。我们忽略那些阴暗的事件不是因为欺骗,而是我们愿意让孩子们从小就有颗仁爱之心,心存美好,不要被那些负面的新闻所诱导熏染。可是事与愿违,往往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们在走上社会后,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或是过于单纯地轻信坏人,不懂得防备,竟发生了不少不该发生的悲剧。

有的学生仅仅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实际生活的能力,一旦在走出校门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怀疑世界,怀疑自己,甚至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最近听说了很多杀害同学,杀害自己老师,甚至还有将矛头对准自己亲人的可怕案例。毋庸置疑这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教育者们近年来也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也在想,心智的不够成熟,对于人情世故的不够理性的判断,对于挫败的不能正确看待,对于大是大非的懵懵懂懂,一念糊涂。……往往都为他们的人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不谙世事不完全是件好事,倘若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能不失时机地联系我们的社会实际,教会学生理性分析事情,从各个方面洞察人事,做到防患于未然,也许将来会对他们是有些好处的。

五、榜样

在谈到对儿童的礼仪教育中,洛克提出重视榜样的作用,认为“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人的心扉”,所以进行礼仪教育要为儿童树立榜样,他说:教导儿童以及培养其礼貌风度的方法中,最简单易行且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将儿童应作出或避免作出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这里的榜样包括好的或坏的榜样,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使儿童知道什么该学习,什么该放弃和厌恶。

其实不光是在礼仪教育上,在很多方面榜样的力量都是很强大的。在这里洛克认为,榜样的作用胜过口头上的开导,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叫他们看看那些行动的优点或劣点,儿童所得到的印象是更深刻的,对于其中的道理也能懂得更清楚。

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教师自己放浪形骸,那么教导儿童克制情绪冲动便会徒劳无功……坏榜样的确比好规则更容易被接受。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大半通过模仿得来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周围的环境,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遵守礼仪的习惯。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教师在这种召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六、结语

尽管洛克当时的思想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英国的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导向与学校教育的人才意识在本质并没有区别,因为每个人既是家庭的成员,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洛克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家,能够在那个时代提出功利性、世俗化的教育思想,除了对教育负有的热忱的责任,更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深得人们的认同和效仿。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身为教育者,如何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最终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问题上,洛克的师生观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发掘的经验,对照今天的教育实践,不断寻找它的教育思想的闪光点,这些教育理念是不会过时,仍然能使人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傅任敢.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亚丽.洛克教育思想探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3]肖光华 .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上一篇:浅谈国产无砟高速道岔突出病害的分析与整治措... 下一篇:高中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