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扶贫的贵州探索

时间:2022-09-03 11:01:57

“云端”扶贫的贵州探索

脱贫攻坚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正是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大扶贫、大数据是贵州“十三五”时期的两大战略行动。大数据与扶贫看似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不断创新发展,这两个概念如今却有了交集。脱贫攻坚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正是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贵州省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扶贫开发手段,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全省“扶贫云”平台,探索“云端”扶贫新模式。

“扶贫+”理念

贵州是中国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全省88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50个,2016年贵州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有493万。传统的层层上报扶贫机制和手工建档立卡方式,不能确保如此庞大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帮扶。

要在2020年前实现对493万人的精准帮扶,单是贫困人口的信息储存就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更何况扶贫工作中大量的数据需要交换与处理。要想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扶贫转变,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大扶贫,探索用数据甄别、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方式,对于贵州来说有着迫切的需求。

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大数据发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也日益显现。大数据的效能不再只是停留于数据本身,由大数据发展所引发的“扶贫+”理念也在贵州应运而生。

2015年,在探索扶贫新模式中,贵州打破思维局限,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扶贫+”理念。这种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新思路,以大数据为纽带,将农业、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工作与扶贫工作相融合,开创了精准“找穴”、精准“点穴”的新局面。

以民政工作为例,在4类贫困人口中,有些贫困户既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对象,也是扶贫部门的工作对象。由于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工作对象存在交叉,要想将扶贫政策尽快惠及到所有的贫困群体,就必须形成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在实现“扶贫+民政”之后,扶贫部门就能与民政部门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从而避免在扶贫工作中因各部门信息不对称而浪费人力和物力。

以教育工作为例,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扶贫工作中挖穷根、扶根本的百年大计,如何将“雨露计划”、“9+3”等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个在读的贫困家庭子女身上,找大数据帮忙,也是个好方法。教育部门没有贫困人口数据,扶贫部门没有孩子在读的数据,若实现“扶贫+教育”,就能将两个部门联系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政策实现精准落实。

大数据是贵州的“长板”,脱贫攻坚是贵州的“短板”,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就能将短板补齐,将长板做优。

打造“扶贫云”

基于“扶贫+”理念,2015年12月,贵州在“云上贵州”架设了“扶贫云”,开始探索“云端”扶贫新模式。

“扶贫云”集成了精准扶贫的指挥调度平台、责任监控平台、任务监控平台、项目资金监控平台、脱贫管理平台。按照‘7+N’朵云的组织构架,建成精准管理的“扶贫云”信息系统,实现扶贫部门与行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衔接。在“扶贫云”上可以进行数据动态管理,构筑网络化管理模式,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利用“扶贫云”平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管理、数据运用等功能,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贫困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从“扶贫云”具体运行机制来看,第一步是大数据甄别贫困人口。“扶贫云”采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比对内、外部数据,对贫困人员实施全面真实地识别与评估,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用大数据管理扶贫项目和资金。“扶贫云”采用大数据技术,在现有建档立卡、项目资金、遍访等内部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政、卫计、公安、人社、房管等各行业数据、网络视频数据及互联网数据,全面、动态地掌控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的使用进度情况,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步则是用大数据开展贫困监测和评估。通过扶贫云健全贫困监测指标体系,并采用大数据手段采集与贫困人员、扶贫项目等内、外部相关数据,真实、准确、科学的评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状况及扶贫项目效益,为制定科学扶贫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贫困监测是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展示手段。

首先,扶贫云会展示省、市州、县、镇、村包含的贫困人口总数、贫困户总数、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人口构成情况(贫困人口构成按照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展开),这样就能协助各级政府总体了解省、市州、县、镇、村内的贫困人口情况。

其次,通过四看法衡量指标,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以饼图的方式,展示省、市州、县、镇、村的情况。其中:房的饼图构成包括:人均住房30平方米以上、人均住房10―30平方米、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粮的饼图构成包括:2亩以上、1―2亩、1亩以下、没有耕地;劳动力的饼图构成情况包括: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的户数50%以上、40%、20%以下、没有劳动力;读书郎的饼图构成包括:没有负债、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通过四看法展示贫困人口的贫困分值和分布,对贫困人口采取什么样的帮扶措施。

此外,还能展示省、市州、县、镇、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情况,包括: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通过致贫原因分析,协助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

云应用方兴未艾

“扶贫云”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采集的渠道,提高数据加工能力和效率,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扶贫工作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全面的决策数据。利用“扶贫云”进行精准扶贫,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初,中央网信办提出,如果我们通过网络的力量发动9个网民帮助1个贫困人口,以“9+1”精准扶贫的方式,在全社会弘扬“善动力”。1月13日,网络大V“点子正”结对帮扶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贫困户张永玲,成功组建第一个“9”,张永玲一家成为第一个“1”。随后,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助推网络‘精准扶贫9+1’贵阳在聚力”活动和“‘9+1’从贵州出发”活动。

2月初,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9+1我们一起过大年”活动引爆互联网,仅十三天就筹集爱心红包18271份,募集善款1827106元,捐款人数达到16254人。活动期间,贵州以大数据为助推器,通过建成“1+1直通车”,搭建了爱心人士和贫困人群的信息公开桥梁,使所得善款能够“精准定向”,最快速度汇入每个贫困户提供的银行账号内,确保了每个贫困户能够第一时间拿到善款,实现了真正的点对点帮扶。

“9+1”网络精准扶贫可以认为是“扶贫云”第一个成功的创新应用,展现了“云端”扶贫巨大的潜力。

今年6月,贵州建成扶贫工作统一的数据支撑、项目申报、资金争取、脱贫管理、绩效评估、任务督查、工作考核等7个管理平台。除了将云平台中原有核心政务系统逐步迁移到“云上贵州”平台外,“扶贫云”还将支撑全国扶贫工作者大规模开发应用。

通过移动端采集数据,并连接社会资源开展扶贫开发业务,利用电子政务云移动终端建立方案、统一的身份认证及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通道,贵州将实现扶贫开发业务的上云。在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云上贵州平台所提供的存储和云计算服务,可以大量创新云应用,从而不断创造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贵州省行政学院)

上一篇:地方政府为何青睐“四不像”研发机构 下一篇: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