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3 10:37:41

小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厌学情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特点是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容易分散,作业经常拖拉,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等。本文针对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从自身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缓解和消除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厌学 原因 策略

一、引言

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年底,我国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全国的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1%,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普及率一般都达到100%。然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这些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严重阻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厌学情绪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综观以上研究,厌学情绪的主要表现就是讨厌学习,或不愿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学习表现出明显而持久的厌倦,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的甚至会逃学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是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远离学习。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业经常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学习,这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习惯反应模式,并伴有不良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课业繁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为他人而学

他们内心的一致感受是,自己根本不想学习,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学,觉得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学。

(二)没有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坚持某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即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无法完成学习要求,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降低学习动机。

(三)丧失学习兴趣

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自然会投入时间、努力和精力。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则会产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兴趣动机,若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就需借助外力促进学习。

(四)学习负担过重

尽管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因而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五)人际关系不良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不能与同学正常地进行交往。经常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地处理,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从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厌学心理。

三、缓解和消除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策略

(一)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

1.改变父母的期望观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期望观,对孩子的成长有理性的期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符合孩子的接受水平和自身的潜在能力,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过高的期望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父母平时应适当地降低要求,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2.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改变以前单一重复、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应细心、耐心地进行指导,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争取与学校配合,发挥教育特长,互补不足,共同促进孩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所以,父母要争取多方面努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兴趣和动机的激发,经常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无法获得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动机,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教师应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主观体验学习是乐事,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同学,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平等﹑耐心﹑宽容地对待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多倡导“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的发展性教学策略,多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从人品、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多采用表扬和鼓励,但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有必要给予相应的批评,关键在于把好“度”,使批评能够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真正起到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目的。再次,教师应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打破传统以学生书面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标准,尽可能多地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如学习态度、热爱集体的程度、性格特征、人格等,使学生发现优点,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教师应面向全体小学生,对所有小学生都用相同的关注态度和程度,甚至更多地把精力和爱心倾注到学习成绩差而导致不良心理素质的小学生身上,从而使小学生从厌学转变为乐学。

(三)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强化对学校和社会的管理,保证办学方针和教育方法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对各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措施予以监督、考核。其次,加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差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科学的教育原则和评价体系为有效的教育系统。家长、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都具备取得成功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上一篇:罗尔斯正义原则对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从秦汉简牍看秦汉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