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第一节原电池》说课

时间:2022-09-03 10:02:33

《选修四第一节原电池》说课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做要求,在理论方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只需借助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定性介绍和分析。

二、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2)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2)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思路:引入新课(实验引入)、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分析、归纳总结、反馈检测、课堂小结。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化学原理。

七、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教师直接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

八、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

1.请大家回忆,原电池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2.原电池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条件?

(二)练习

请根据这幅图片,解释外电路电子流向、溶液中离子流向,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三)学生动手练习

1.探究问题:探究锌—铜—硫酸铜溶液原电池。

(1)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电极是 极,其电极反应为 ,该反应是 反应(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Cu电极是 极,其电极反应为 ,该反应是 反应(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2)若电流计接入,预测该原电池反应现象是什么?

(3)请同学们动手进行上述实验,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请注意导线的正负极连接以及小组合作: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官方发言人)。

2.学生活动

(1)实施方案。

(2)描述实验现象:(都有电流,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随着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覆盖。

分析(学生或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就在锌表面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浓度降低也能使电流强度减弱)。

假设问题:这样的原电池能不能用来做电源?

过渡: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铜离子与锌片接触),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找到问题的原因。)

(3)交流原因,找到改进设想:将铜离子与锌分开。

提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合理的方案:

①若是导线,形成原电池时,在两极形成电荷堆积,导线上也会出现电子堆积,电阻致使电子不能畅通定向移动,无法形成持续稳定地电流;

②若是电解质溶液,外电路的电子定向移动,内电路离子也定向移动,构成一个内外循环的通路,就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4)论证实验可行性。

(5)实验,描述现象。

(6)写出两个半电池反应的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7)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盐桥:充满饱和KCl溶液的琼脂):

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②平衡电荷。

3.师:电池探索者展示伏打、法拉第和丹尼尔、爱迪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原电池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依据,使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内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获得稳定持续的电流。

上一篇:从“三个关注”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下一篇:浅析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