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3 10:00:26

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垃圾分类作为环保产业中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的重要环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以安徽省为研究主体,分析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垃圾分类;结构性困境;环保;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94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环境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生活。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环境的问题,我国也在为改善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两年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第一次被提出来。在这以后,主席又多次在会议中提到了环保的问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为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垃圾分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垃圾分类处理作为节能环保产业中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可以减少垃圾的处置量,改善环境质量。主席在2016年12月21日主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更是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纳入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因此,为了应对在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中所出现的问题,缓解环境压力,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以安徽省为主体,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外部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我国以后垃圾分类的回收开展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现今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垃圾问题日趋严重,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环保和节能的意识,转变现在的垃圾投放的行为,对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减环境压力,而且能够节约资源,进行废品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垃圾分类还能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因焚烧垃圾带来的“二次污染”以及能源浪费。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因此,研究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对于省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处理并没有普遍实施,这是由于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限制,近几年也只是在部分地区开启试点,但是结果却并不是很理想。从2003年开始,安徽合肥便在研究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在2011年,合肥市选择了部分小区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5年后,这些试点的小区垃圾分类却渐渐停止了。这次垃圾分类试点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垃圾分过了类,垃圾车在装垃圾的时候又混着装,这对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合肥的垃圾处理厂并没有完成建设,这对后期的垃圾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2016年4月合肥重启了垃圾分类试点,总结出原先垃圾分类试点失败的原因后,这次合肥的垃圾分类试点运用了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加上合肥的垃圾处理厂已经建设完成,垃圾分类的后期处理的问题也解决了。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后,居民还能够进行积分,然后用积分兑换礼品,垃圾袋也是免费发放,这都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3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问题。垃圾分类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本文将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阐释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结构性困境,然后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其他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人口结构困境

不同的社区在垃圾分类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社区的人口结构是影响垃圾分类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使得我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不断上升。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徽省东部地区的不少人进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安徽南部地区务工。很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在社区租房生活,成为社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两个图是2015年合肥市的人口结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的流动人口很多。作为安徽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合肥,近几年,它的教育、科技,还有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政府积极筹建的部级滨湖新区……这些发展规划更是为合肥吸引来了更多外来人口的流入。

表1是调查通过合肥市相近的四个社区的相关数据。在外来人口比例上第四社区比例最少为29.5%,第三社区比例最高为40.7%,第一、第二社区分别为32.4%和36.4%。四个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第四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最好,分类投放率和投放准确率都比较高,第三社区的垃圾分类效果最差,一、二社区的分类效果相对较差(见表1)。

从表中可以得知,外来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效果比本地人的垃圾分类效果较差。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下面几个原因:(1)熟人社会监督机制失效。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是熟人社会,社区选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当地的居民比较熟悉,监督效果也很好。因为当地人之间相互熟悉,道德机制对他们的约束能力较强,再加上垃圾分类不好会伤及他们的面子,所以熟人社会的监督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对流动人口而言,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机制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到底不是很理想。(2)流动人员没有归属感。外来流动人口是背井离乡的外出就业人员,对他们而言,现在居住的地方只是暂时安身的地方,从而导致他们对社区没有归属的感觉,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垃圾分类较为繁琐,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就更使得他们比较排斥社区的垃圾分类。(3)制度设计的缺失。在设置垃圾分类制度时没有将户籍因素纳入参考标准中,这在我国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很常见。F在安徽合肥的垃圾分类试点则通过运用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员还可以根据二维码,对居民分类过后的生活垃圾进行检查,做得不好的还能够找到负责人。这种智能技术手段不仅可以解决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也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不少好处,更加有利于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现在这种智能设施只是在合肥的垃圾分类的几个试点社区有,安徽省的大多地区还存在制度设计的缺失,如果以后这种智能设施能够普遍实行的话,将能大大的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3.2实施主体困境

在安徽,社区的垃圾分类制度是政府制定实施的。社区物业的环境保卫工作和垃圾的分类处理有些是重合的。所以,垃圾分类的推行可以借助于社区物业已有的垃圾收集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资源,还能够更加快速的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从此来看,物业公司是垃圾分类推行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在参与垃圾分类实施时,物业公司的盈利模式还有其与政府的关系会影响他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物业公司有时候很难与政府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顾客取向”的理念也会在物业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垃圾分类制度开始实施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物业在垃圾分类中能够采取的对策并不多。在垃圾分类实施和顾客满意难以两全时下,物业倾向于选择后者。这也就造成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时的另一个困境。

3.3监督成本困境

普遍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目标是让居民能够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很多国家在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时,会制定一些法律文件,从而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加以约束。由于我国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很多制度和体系不完善,居民很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所以说大多时候还要依靠社区自己找到的监督方式进行监督。

在又想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又要依靠监督时,解决监督的方式和成本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在垃圾分类实施的初步阶段,有些小区的监督成本比垃圾分类设施的运行成本还高。这使得有些社区不得不放弃监督,转为依靠居民的自觉投放,但是这种方法又使得垃圾分类效果过低。这也就造成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监督成本困境。

3.4垃圾分类的“认知-行为”脱节困境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我们发现垃圾分类的“认知-行为”脱节现象在社区垃圾分类中很是明显。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行为有明显的脱节。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群体脱节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别。小孩和老人的脱节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都能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但是中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确很少,表现出明显的垃圾分类“认知―行为”脱节。

老人之所以能够积极的参与垃圾分类,这和他们的自身条件还有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来,老人在家没事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另一方面,老人生活比较无聊,参与垃圾分类能够丰富其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还实现了自身价值,使其很有成就感。儿童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很高,调查发现,没有小孩的家庭垃圾分类效果明显差于有小孩的家庭。小孩处于社会化的早期,由于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有着较高的权威,所以小孩一般比较听老师的话。在学校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可以让小孩能够积极的进行垃圾分类。中年在垃圾分类中表现出明显的“认知-行为”脱节现象的原因是中年人一般作为家庭收

入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工作上,对其他事物的关心程度比较低,从而导致其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参与的也少。其次,从个人的收益性考虑,垃圾分类收益小,但是耗费的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也是导致中年人往往选择放弃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4安徽省垃圾分类处理结构性困境的对策建议

现在,安徽省的垃圾分类制度实施虽然存在很大的困境,但是如果关键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话,将会对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一,对于人口的结构性困境,最为重要的是对安徽的流动人口加以特殊考虑。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水平对社区整体的垃圾分类水平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就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水平。所以,需要使社区的功能和建设加以完善,进而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比如,可以在定期举行一些活动,让流动人口参与进来,增加他们与社区其他人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按照不同地方的习俗举行不同的活动,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家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同时,还需要设计出适合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监督、激励机制,从而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垃圾的分类处理。还可以利用和合肥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相同的智能系统,结合“二维码”技术,一户一个二维码,不仅能给解决制度上的缺失,还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对人口的结构性困境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对于实施主体困境,提高物业公司的参与度是关键。要想提高物业公司的参与度,需要保证物业公司的收入和支出_到一定的平衡。因此,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居民垃圾分类收费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垃圾分类也可以使部分废物得到回收利用,从中产生的收益也可以反过来用于促进垃圾的展开。

第三,对于监督成本困境,如何在实行监督机制的同时降低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在社区中选择一个熟悉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一来,有利于垃圾制度的实施,二来,可以更好的管理和监督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然后再选出有责任心和关心社区的居民作为志愿者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每人每个月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这样将会大大的降低监督成本。

第四,对于“认知―行为”脱节困境,应当注重提高中年上班群体的垃圾分类水平。常规的宣传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带动大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大垃圾分类的奖励力度,在提高中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降低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行为”的脱节程度。

参考文献

[1]耿言虎.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突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3(3).

[2]张樵苏.论五大发展理念[N].南方日报,20151105.

[3]顾旺.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上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研究 下一篇:实验室资质认定需要注意的相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