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时间:2022-09-03 09:11:18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到底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教得太多,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为什么而教。

——题记

幼儿教育本质上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们用心良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想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我们是否认真反思过:我们为孩子做的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

我不想进去,我喜欢外面

小朋友们做完早操,陆续走回了教室,小刘文走得很慢,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我随着他的目光仔细看了看四周,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事物。其他幼儿都已经进入教室了,我正准备叫他,只见他一下扑倒在教室台阶前的草地上,微闭着眼,抓起一把草叶,洒向空中,任草叶落在他的小脸上,很是陶醉的样子。那一刻,好像他不是躺在草地上,而是躺在云端里。教师最后还是把他唤进了教室,他从我身边走过时说:“我不想进去,我喜欢外面。”

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育有重要作用。首先,户外活动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使其身体强健;其次,户外活动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坚强、开朗、活泼的性格;最后,户外活动可以解放幼儿的天性,开阔幼儿的视野,使幼儿精神愉快。

但是父母和教师,因过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更愿意将幼儿长时间“圈养”在室内。更有甚者,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幼儿整日埋没在识字中,整日让幼儿的时间花在学习各种技能中去,使幼儿没有了玩的时间,更没有去户外活动的时间。

听听孩子的话吧——“我不想进去,我喜欢外面。”在这个空气清新、春光明媚、视野开阔的天地里,让我们就此适度“放手”,让幼儿能更广泛地接触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吧!

让我来,我能干

小班幼儿上美术课,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桌子正中间放着一排颜料瓶。小朋友们正在专心画画时,不知道谁不小心把一个空颜料瓶碰倒了。一个小朋友跟老师说:“老师,瓶子倒了!”这时,我看见一个幼儿已经伸出手来,准备扶起这个瓶子。可是,正在辅导幼儿画画的老师随口说道:“没事,一会儿老师扶。”这个小朋友听到后,又把手悄悄收了回来。

凡幼儿能够自己做的事情,成人最好不要替他做。让幼儿自己动手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埃里克森在其人生发展阶段论中说过:学前期是儿童独立性逐步形成的时期,幼儿由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表现出“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识,逐渐达到独立性相对稳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虽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的越俎代庖,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

给我一个“具体的”鼓励

区角活动时,晓晨选择了积木区,他今天想搭建一座不一样的房子。近40分钟的时间,即使有身边伙伴的几次搭话,还有表演区的音乐声,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房子终于完工了,晓晨开心地喊道:“老师,老师,快来看,快来看,这是我一个人盖的房子!”这时区角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了,小朋友们都开始收拾玩具,整理自己所在的区角。老师从晓晨身边走过,看了一眼,说了声“不错”,就转身离开了。旁边的小伙伴问晓晨:“这个收吗?”晨晨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收。”同伴没听清,又问了一次。晓晨沮丧地说:“收,不收咋办?”

成人的鼓励可以唤起幼儿的自尊和自信,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通过实验研究也曾得出结论——表扬、鼓励不仅仅是一种奖赏,它还与某些行为发生联系,有促进行为再次出现的趋向。

近些年,许多教师都能注意到用鼓励的手段来教育幼儿,我们也经常听到教师对幼儿的各式表扬与鼓励:“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厉害!”……教师的这些过于单一化的评价语言,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为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尚且不足,所以更需要教师具体的鼓励。通过教师的话语,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是什么地方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时,应关注幼儿活动时的表现,将鼓励性的语言和内容具体化。如案例中的幼儿虽得到了教师“不错”的评语,但是其积极性依旧深受打击,因教师并未用心地去欣赏晨晨的成果。如果“不错”被教师换成了“晨晨,你这个房子设计得真好”,相信晨晨就不会只是沮丧地说:“收,不收咋办?”

总之,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鼓励性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幼儿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幼儿树立信心,强化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责编 黎 明)

上一篇:探索动植物的方案活动 下一篇:绘本阅读活动对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