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的风景2014

时间:2022-09-03 08:10:26

4月26日,展览“回望的风景2014”在太原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与陆志坚、朱明、张学、杨静、卢微微等青年画家创作于山西境内的风景写生作品。多年来,该团队一直从事风景油画的写生和创作。他们从京郊延庆的柳沟开始,一路向西,从晋北的右玉到晋东南的蟒河,再到晋中的后沟,探寻沟壑纵横中的村落,极目夕阳沐浴的远山,感叹于黄土高原绽放的新绿,驻足于太行峻岭中流淌的深涧,山西的风景已成为画家们流连忘返的观照对象。

包林曾说,“从观看的角度而言,中国的山水画需要游走和感悟,而西方的风景画则需要凝视和智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那些游走或凝视的东方文人或西方艺匠都在传统的观看模式中自我繁衍。到了当下,大写的人已经不再被大写,这个大写的人开始被还原为具体的你我他,一旦感知挣脱了宏观的惯性,就会转向直观的、当下的、个体的肉身存在。我以为,正是这种微观的诉求成为当今架上绘画得以继续的动力和审美基础。”

谈到风景画的创作时,包林指出,唐代张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条主线。宋代的山水画是“外师造化”高度发展的时期,而到了明代之后,则被“中得心源”所取代。“这和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由、写意、内心的抒发有一个相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有人都是按照一种方式去‘中得心源’,如果按照一个模式去自由表达的话,这个自由就是不自由的。”在包林看来,在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上,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倾向于写意,而不再强调“外师造化”。“我认为‘中得心源’应当构建在一个对‘外师造化’尊重的基础之上。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去面对自然,这是写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两者的平衡。”

经过长期的风景写生实践,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对这种创作方式有着各自深刻的体会。朱明称,“我现在非常渴望能够到大自然中去自由地表达。我所画的是不是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大自然提供给我的信息。”陆志坚坦言,在风景写生的最初阶段,自己“看山是山”,而经过了几年的实践之后,自身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艺术语言上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张学则表示,风景写生并不是一个单纯观看的方式,而是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需要用“心眼”,而非“肉眼”去观看,并借助绘画本身的语言及大自然本身的东西,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谈到创作心得时,杨静说道:“风景写生对于我的意义是,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感受到心灵畅快与自由的同时,自身创作的想法和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而卢微微则表示,风景写生所具有的在短时间内完成创作的特点,使自己得到了锻炼。“每个人观看的角度不一样,画面感受也不一样。室外光线的变化太鲜活了。户外写生实践让我的画面从简单的再现到表现,以期达到更好的自由抒发。”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篇:托马斯·赫赛豪恩 作为感性文本的政治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