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人”问题看规范与美德

时间:2022-09-03 07:53:07

从“愚人”问题看规范与美德

[摘要]从霍布斯对“愚人”问题的阐述和设计,可以看出规范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尝试用美德来修补自身问题,把美德看作主体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倾向,从而使之成为维持道德体系的有效因素。规范伦理学从狭义上理解的美德不能真实地反映道德生活。相比之下,古典美德理论以美德来定义幸福和价值。事实上,美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重新看待道德生活的一种视角。

[关键词]愚人 美德 规范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2-0039-05

现代道德哲学一直以来追求普遍化标准和客观价值,却无法在面临道德选择的困境时得到完整的辩护,相形之下,美德或许能为现代人处于道德抉择时的困窘提供更合理的解释。这其实也是美德伦理在今天复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我们冷静观之,就会发现不少对美德的现解常常表现出与传统美德精神的偏离。笔者认为,其实是与近代以来规范伦理学的统治地位分不开的,美德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规范伦理学的补充。比如近代哲学的开创者霍布斯的“愚人”问题就是规范伦理学在设计道德原则时探讨如何克服自利动机的努力。尽管“愚人”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了美德的重要性,但这种现代意义上所理解的美德已经不能等同于古希腊意义上的美德。本文通过引入“愚人”问题,试图分析规范伦理中的美德和美德伦理中的美德所表达的不同面向,从而在根本上阐明一种美德的视角不仅仅是规范体系的辅助,而应该具有关照道德生活的能力。

一、规范伦理的道德设计

规范性理论通常是设计出一套规则,从而调节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之所以要受到规范的制约,是因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这就是休谟的名言,“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不少伦理学家都认为,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们自私的目的而不是互相帮助,道德的功能主要就是抵制人的有限同情的这个限度。因而,许多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而言是通过内在或者外在的各种解释克制人的自私之心。契约理论是许多哲学家用来确立道德规范的有效解释,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屏蔽某些因素,同时利用人的自利考虑达成某种道德的承诺。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产生道德理由的假设。仅凭理性的人的推理,并不必然会出现道德原则,甚至也许会产生某种不道德的结果。这就是霍布斯的“愚人”(理性自利的人)打破契约的情形。

“愚人”问题涉及是否遵守承诺以及为什么要遵守承诺。关于“愚人”的最初表述来自于霍布斯的《利维坦》。“每个人为了避免暴力死亡而要求得到和平,承诺彼此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利,所有人在签订契约之后都应该遵守自己的诺言。”霍布斯认为,“所定信约必须遵守”作为第三条自然法来自于参与者共同约定的协议:为了远离战争状态,获得平安和幸福的保障,所有人正确的做法就是遵守诺言。这条自然法就此产生了正义的源泉,履行信约才是正义,失约就成为不义。然而整个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愚人偷偷违背契约,理由是违背契约可以让他获得某些利益。他们认为“立约与不立约,守法与不守法,只要有助于个人利益,就不违反理性”。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违背契约的行为不被发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合理的。按照这一说法,一个人的不正义越容易隐藏,那么这个行为就越具有合理性。休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说,事实上在一个逐渐壮大且繁荣的社会中,一些细小的不正义行为不可能威胁到整个社会秩序。在一个广泛意义的契约之下,如果某些理性的人选择不正义行为,他既不会受到惩罚,也不会威胁到某种秩序,那么这种情形的出现必然是对契约的道德原则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难题,有学者提出,契约状态中有理性的人可以坚持这样的理由。首先契约和相应的规则来源于自然状态中每个个体的自利动机——自我保存,这一规则产生出来就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一旦契约及其相应的规则形成,已经确立的秩序和规范就具有了稳定性和客观性。“每个行为者都应该始终遵循某种普遍的行为规则,因为他已经认可这些规则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最好的结果的行事准则。”当个体行为者的具体私利和自我保存的长远利益相冲突时,就违反了第一位的原则,因此,背信弃义的行为就算多么符合个人利益都不能称之为合理,因为它是不正义的,而做出不正义行为的人就是愚人。这种规则利己主义的分析可以解释愚人出于个人利益而打破承诺的行为是不审慎、不正义的。但是人在遭遇规则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为什么一定要坚守承诺,并且严格地遵循规则?要使一群自私的个体完全把自己置于规则之下,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休谟认为,那些直接影响人们情感的自然倾向,如同情、分享,能够把人们因为关注自己利益而引起的那些赞成或不赞成的情感转移到那些虽然与我们利益无关但却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客观事实上。这种自然倾向能够在我们自身逐渐产生并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正是这些道德情感把美德的观念附加给正义,这些道德情感将使得它们根植于其中的社会群体趋向一种长远的共同繁荣。

二、规范伦理语境下的美德

我们认为,休谟的这一解释为霍布斯的道德方案,甚至是与此相关的规范伦理学的道德方案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以霍布斯为例,他在遵守法则和遵守承诺的解释上,始终坚持的理由是每个人的自私动机,他没有考虑人同时也具有一种有限利他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在不断衍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影响着道德主体的判断。相对于自私动机作为我们的第一本能,麦基将我们之中天然的同情和怜悯称为“第二本能”,“我们已经看到了道德执行着什么有益的功能,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应该存在着——正如实际上明显存在着——这样的第二本能或者持久稳固的社会传统”。因为第二本能的存在,我们的道德体系变得持久而稳固,休谟认为这远非霍布斯构想的社会结构可比,霍布斯的道德体系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很不稳固,每一个部分都得到另一个部分的支撑,而这另一个部分只是受到了另外部分的支撑才能够这么做”。

很多学者对于类似霍布斯式的规范体系的建构持一种不信任态度,认为它不可能持久,甚至在现实中根本不能成立。但有学者在休谟的基础上提出用美德的方式改进这种框架。因而有人在霍布斯的理论内部寻找他主张用关于“正义”的普遍倾向来维系道德结构的证据。接下来,我们看到一种美德的运用是如何融入规范体系的。

上一篇:“道德焦虑”的现代性反思 下一篇:从太钢的转型发展看山西综改的“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