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存在主义解读

时间:2022-09-03 07:27:01

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存在主义解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段悲伤离奇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描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极端态度,另一方面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本文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探析这段旷世爱情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以供读者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艾米丽 爱情 存在主义

一、小说故事的缘起和经过

爱情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国南方小镇,通过作者的回忆和叙述揭示女主人公艾米丽悲惨的人生命运和其对爱情的锲而不舍的态度。艾米丽自小在美国的南方长大,她习惯并适应了那里的一切,由于出身于一个奴隶主阶级的家庭,所以她的日子过得还算幸福。然而,后来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的工业企业家两种阶级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美国内战全面爆发,刚开始南方占据有利战局,后来由于林肯当选为总统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解放黑人奴隶的政策,使得战争的形势急转而下,北方力量逐渐强大并占据上风,南北内战最后以北方对南方取得绝对性胜利而告终。面对南方突如其来的的工业化,艾米丽极力反对,她害怕自己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她担心家人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侵蚀。在思想上她坚决拒绝北方的各种价值观念和统治秩序,因为在内心深处她觉得这一切不幸都是北方造成的,她只想维护自己心灵里的唯一一片净土。后来随着父亲去世,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艾米丽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家人和维护家族的一切任务和使命。在后来的生命旅程中,她遇到了一个身份普通的小工头―菏默・伯隆,在情感上无依无靠的艾米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为了这个男人,她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尊严,也不顾门第限制和世俗约束、不顾一切地投身去和他相爱。就像所有热恋中的情人一样,他们轰轰烈烈地甜蜜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菏默・伯隆提出了分手,而此时正甘之如饴地品尝爱情甜蜜和深陷情感漩涡的艾米丽怎能忍心分开,她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极度伤心加上无奈便毒死了菏默・伯隆并与其尸体共床共眠了四十余年,一直到自己去世。对于该小说及小说里的人物,可能每位读者各执己见,看法不一,本文则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篇小说,认为艾米丽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值得歌颂。首先,她敢于维护自己的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尽管最终毒死爱人的做法过于偏激,但是她对于自己爱情的那份执着、痴情和坚守,还是深深让我们为之触动和动情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讲,她的做法也实践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人是孤独的”这三种存在主义学说。

二、用“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学说解读作品

“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告诫我们,人其实并没有什么魂魄,人只有活着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人体要是不存在了,没有了生命,什么都是天方夜谭。信仰不是判别道德是非的标准,只不过是给心灵受到创伤的自己一个精神寄托而已。真正的法则和是非标准都是人们自己创建的,人要依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事,不要用已知的特定人性来约束自己。所以福克纳的小说也就不存在南方和北方谁对谁错和法则谁优谁劣的问题,在艾米丽身上也不存在思想是否守旧的问题,而对于艾米丽是否心灵扭曲的判断和指责就更谈不上了。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艾米丽的反叛,她不接受北方的工业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抗税。但她的反叛并不意味着她抱着“腐朽的”旧东西和旧观念不放,她之所以反叛是因为她觉得北方的工业化经济没有南方的种植园经济优秀;她不喜欢自己从小居住的有自己梦的地方被浑浊的空气包围;她不喜欢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被隆隆叫的机器铲除掉;她不喜欢幽静安逸的地方有太多的嘈杂声;她不喜欢到处灰蒙蒙和令人窒息的雾霾天气;她不喜欢生存环境被工业化污染。难道她这种反叛精神应该被大家侮辱、耻笑甚至批评吗?难道一个人就不可以有她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吗?难道一个人不可以守护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吗?我觉得反倒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在思想和意识上觉醒。

对艾米丽而言,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对神圣爱情的维护就是自己活着最大的意义。对于艾米丽的小木屋,小说中多次写到前门紧锁,这说明艾米丽心中的门永远紧闭,拒绝任何的现代化。对于所谓的“现代社会文明”,她这样反叛着和抵触着,实际是对自己爱的地方的维护。小木屋是她的家,甚至可以说是她的王国,她是木屋的主人,是王国里唯一一个可以制定法则的女王,小木屋里满满地承载着她的梦,她不想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地方被侵蚀,所以她紧闭大门,不容践踏。她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她反叛北方新文明,还在于她对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屑。在父亲死后,按当时习俗,面对登门拜望的所有妇女,她应该穿着深色衣服带着哀伤的表情接待。然而她却穿着和往常一样,脸上没有一丝悲伤地一一接待,这更加说明了她对自己爱的地方的执着守护。

三、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在小说中的应用

存在主义认为人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对于传统习俗,只要他不喜欢,就可以不遵守;对于一些人,只要自己不喜欢,他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不与之交往;对于很多事,只要自己不喜欢,他就可以不去硬着头皮做。坚持自己的原则,听从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自由选择理论的宗旨。艾米丽的男友菏默・伯隆对当时男大当婚的风俗习惯不太满意,他觉得自己有不结婚的自由,这是属于他的选择。而在艾米丽心里爱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她有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的自由选择。她本是一个贵族小姐,有着尊贵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理应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但她却偏偏看上了一个卑微的普通工头。南北战争后,由于南方战败,艾米丽家破人亡,她从心底恨透了北方,认为北方人就是自己的仇敌,但为了爱情,她可以不在乎菏默・伯隆是北方人。作为大户人家的姑娘,为了爱情,她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与男友乘着马车出现在街头巷尾,毫不在乎人们的议论。她深爱男友,为了他,她众叛亲离,与所有维护其家族尊严和脸面而对她劝阻的亲人反目成仇。最终为了坚守自己的爱情,面对将要离她而去的男友,她买了砒霜将男友毒死,与尸体同床共枕40年,只是想证明自己对感情的执着。

四、存在主义“人生是孤独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应验

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人所处的地方与人的思想行为是对立的,作为个体,人往往会产生孤独、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孤独者。

艾米丽所处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南北战争,南方种植园被北方工业化代替,美丽如仙境般的地方不复存在,发出隆隆机器声的工厂越来越多。于是小说中就有了两个对立的世界,那就是象征工业化的汽车间和象征南方种植园的艾米丽小木屋。在一座座轧棉机包围,艾米丽藏身的这个小木屋显得那么不和谐,人们认为它丑陋且不合时宜,这就彰显了人和社会的对立。

艾米丽的对立面除了社会以外,还包括人和她的对立:在父亲生前,她曾拒绝任何前来求婚的男子,其实艾米丽内心里想要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因为家族的关系,她只能极力掩饰心中的那份狂热。父亲一一赶走男子,导致艾米丽三十岁了都没谈过恋爱;父亲死后,她唯一的亲人也对她和工头的爱情加以劝阻;而镇上的人们又对她的种种行为产生非议,这就产生了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

结语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人们往往只在乎自己财富的多寡和权力的大小,很少人为了爱去追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奋不顾身地去爱一场。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甚至害得别人倾家荡产。对为爱而不惜粉身碎骨的艾米丽,她们一定会以“疯子”这样的词来形容,因为她为了爱情舍弃了自己最为宝贵的一切:青春、尊严、荣誉、信念和生命。但艾米丽绝不后悔,因为她有一颗赤诚而勇敢的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们: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理由和恒久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李丹妹,邹德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叙述者身份探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陈华.福克纳的爱米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赵云丽.从性别视角探析爱米丽悲剧原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

上一篇:短文写作 9期 下一篇:飞舞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