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杀手”叫“嫉妒”

时间:2022-09-03 05:58:39

摘 要: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嫉妒”这个心态“杀手”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生出现的嫉妒心理要正确认识,用教师的关爱滋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成因;策略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是一种微妙、强烈而又隐藏的消极情感,对生活、人生、学习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就会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小学生常具有的“嫉妒”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理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及表现

1.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1)内部因素

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研究,嫉妒心理可能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期。

(2)外部因素

首先,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导致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2.嫉妒心理的表现

小学生的嫉妒心理表现一般都是比较直接的,怀有嫉妒心理的同学当发现别人比自己好时,就会表现得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会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二、嫉妒心理的危害

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1.影响学习

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2.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善嫉妒的人在嫉妒别人的时候,自己也痛苦不堪。不仅在生活上是苦涩的,精神上也备受折磨。

3.容易使人产生偏见

嫉妒和偏见是相伴而生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有多大。

4.影响人际关系

嫉妒别人的人,总想方设法贬低他人。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感到孤独、寂寞。

三、小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矫正策略

克服小学生的嫉妒心理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那么对于老师而言,应该如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小学生的理想和世界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价值。要勇于承认别人有比自己更优越的地方,看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想要追上别人或超越别人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得竞争的胜利,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2.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评价孩子

首先,教师在表扬其他孩子时,应以事实为依据,讲清楚并让孩子理解他人的优点、长处。要做到公平和公正,切不可厚此薄彼。使孩子真正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变嫉妒为改进和超越之心。

其次,老师应该教导并培养学生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尊重、理解他人。老师要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恰当的肯定和表扬,使他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使其看到自身的优点、鼓起向上的激情,并为其指出不足,以帮助他找到努力的方向,改进自己的不足。

3.引导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可以通过举例子,比如说周瑜陷害诸葛亮不成反而被气死的反面材料,使学生引以为戒;也可以讲一些反映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故事,比如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荣誉,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

4.让孩子树立自信,学会谦虚,学会为他人喝彩

首先,自信心是排解孩子嫉妒的一剂良药。用适当的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形成自信的心理,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会心态平和,而且相信自己也会成功。

其次,必须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走出“小我”的“自我包围圈”,真诚地、自信地为他人喝彩。在这方面教师的要作出的表率,因为嫉妒成性的成人是不可以培养出心胸开阔的孩子的。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第六小学)

上一篇:初中生叛逆心理初探 下一篇: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