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的经济效用探究及发放建议

时间:2022-09-03 05:42:40

消费券的经济效用探究及发放建议

摘要:自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渡过危机、维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当前应对危机的首要之策,为此,我国很多地方发放了多种形式的消费券。对于消费券的作用,经济学家们莫衷一是。文章将在分析消费券利与弊的基础上,提出合理使用消费券的建议。

关键词:扩大内需;消费券;利弊

一、消费券的经济学分析

(一)消费券的起源

消费券是政府发放的代金券,政府向居民发放消费券,期待藉此增加居民的购买力与购买欲望,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的增长。由于消费券是专用券,必须限时消费,有些还限功能(例如旅游消费券只能用于旅游),因此它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作用比现金更为直接。消费券最早源于70年前的美国食品券,而将发行消费券作为拯救经济的手段属日本独创。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地区已有美国、澳洲和德国等多个国家政府采取了发放食品券、消费券等措施以应对国内经济的低迷走势。

(二)消费券的经济学解释

从宏观经济学范畴来看,消费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首先,由于消费券主要由政府买单,属于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能够引致国民收入的增加,此即乘数效应。如图1所示,初始均衡收入为y0,当政府支出增加g时,投资与政府支出线将由原来的i+g0移至i+g1,g1=g0+g,与储蓄和税收线相交于E1 而达到新的均衡,相应的均衡收入为y1,y1=y0+y,y=kg・g,其中kg即为政府支出乘数。

其次,消费券对国民收入存在“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引起私人消费或者投资减少。利用IS-LM图形分析如图2所示,初始均衡收入为y0,利率为r0。发放消费券,政府支出增加g,IS0向右上移动至IS1,右移的距离为政府支出乘数与支出增量的乘积E0E2,即E0E2=kg・g。若利率r0不上升,则国民收入由y0增加至y2。但IS0向右上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的供给未变(LM未变),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致使均衡利率上升至r1,从而挤出私人消费或者投资。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1,国民收入只能由y0增加至y1。

从微观层面分析,消费券对个体消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般而言,理性的消费者会将全部收入划分为两个部分,用于现在的消费以及预留做未来的消费,这一情形可用预算约束线进行描述。对应的,无差异曲线就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所有不同组合。消费者均衡同样由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

消费券对个体消费决策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力量对决。获得消费券后,一方面,消费者会因现有可支配收入增加,现在的消费变得相对“便宜”,而选择增加现有消费,减少未来消费,此即“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综合消费实力增强,消费者同样可能增加现在的消费,此即“收入效应”。

消费券对个体消费决策的总效应(T)=替代效应(S)+收入效应(M)。如图3所示,获得消费券,消费者的预算线由BC0右移至BC1,右移距离A0A1即为消费券的总效用,A0A1=A0A2+A2A1,其中A0A2为替代效应,A2A1为收入效应,均为正效应,因此消费券的发放将促使消费者增加现在的消费。但“收入效应”并不一定总为正,还取决于消费者个人对现在和未来消费的偏好差异。当预期未来的经济状况变差情况下,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在收入增加时,反而减少现在的消费,储备更多以备未来之需,呈现出负的收入效应,使消费券的总效应出现如图4和图5所示情形:消费者保持现在的消费不变以及减少现在的消费。

二、消费券的作用分析

(一)消费券的积极作用

1、拉动内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如果我国政府给每人发放800元消费券,将刺激3.5%的有效需求;如果将消费券的使用期限限制在3个月内,有效需求将会提高到14.4%。现实中,在我国某些地区,消费券的使用确实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消费热情。如旅游消费券带动杭州游,周末杭城酒店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消费券还引领杭州家电热销,据报液晶电视2009年1月至3月的销售量增加了50%。

2、市场导向

现代市场的发展步入了买方市场阶段,企业要以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的方向,国家实行各种产业政策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消费券的发放是带有国家调节经济的性质,但消费券的具体使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市场行为。通过消费券的最终流向,我们可以收到明确的市场信号,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产品、市场缺乏的是什么一目了然。企业可以据此制订生产计划,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同时也不至于出现政府拍脑袋扶持,产生下一轮严重产能过剩的后果。

3、改善民生

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缺乏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在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显现。政府发放的消费券中,很大部分是面向中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的,增加他们的福利、鼓励他们消费,于增强信心和改良预期方面的作用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在当前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消费质量来说无疑是好的方向和可见成效的。

4、有效的调控手段

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为政府消费,进行基础建设扩张,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投资,但可以拉动的行业不多,主要集中在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可以拉动的企业不多,主要是目前产值迅速下滑的央企等大型国企;可以带动的就业人数不多,因为我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口集中于民企。如果政府发行消费券,由民间自主消费,可以全面拉升企业产能,民企与央企共同发展。此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政府让利于企、让利于民,但其“利”有多少能真实地转化为现实消费就不得而知了,在这一点上消费券可以来弥补。

(二)消费券的消极作用

1、难以实现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每1元支出(如消费、投资)的变化会引起超过1元或多倍的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发放消费券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能带来数倍于发放总额的消费量增长。对发放消费券持赞同意见者认为,使用消费券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可以拉动内需。但反对者认为,直接投入必须带动连动消费,才能达到乘数效应,而使用消费券未必可以带动连动消费,因此难以实现乘数效应。

2、可能有替代效应

100元的超市购物券在某些居民手中,可能马上就转化成了大米、食油等物品,而这些消费支出属于刚性支出,现在只不过用消费券代替了现金支出。由于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从而限制、抵消其增加消费的作用,所以刺激消费的效果可能高估。

3、不可持续性

我们所期望的提振消费,是可持续地提振消费,而消费券即使有效果,其效果也只是一次性的,无法让经济进入长期良性循环的轨道中。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消费券仅仅是将未来的消费需求提前预支了。

4、存在公平性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历来是国人的心态,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做到绝对公平、人人满意是超乎想象的难题。通常1元钱带给穷人的边际效益要大于带给富人的边际效益,因此消费券对穷人来说可能是“雪中送炭”,对富人来说也许只是“锦上添花”。虽然,实际生活中富人不需要消费券,社会需要帮助的是弱势群体,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讲,应该人人享有。尤其是穷人和富人的消费结构不同,只有让不同层次的群体都受益才不会扭曲经济结构。同时穷人和富人的消费意愿也不同,消费券发给富人于扩大内需的作用可能还更明显些。南京曾采用摇号的方式产生乡村旅游券的发放对象,可能也是基于这一问题的考虑。因此,确定消费券该发给谁、不该发给谁,不仅涉及交易成本,还存在一个公平性问题。

三、消费券发放策略与建议

就国内的发放现状,各级政府在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着眼教育、文化、通讯、医疗卫生等领域。这些领域能产生的乘数较大,挤出效应的影响小。为失业、未就业人群提供教育培训券,向困难、低保人群发放医疗保健消费券,为城镇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券,这些均有利于改善各消费群体的收入预期。此外,应把健康、环保的产品引入人们的视线,利用消费券拉动消费的机会培育消费者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例如日本近期就向国民提供消费券,鼓励购买环保汽车、电池汽车以及屋顶太阳能设施,既拉动了消费,又为经济社会增添了“绿色”理念。

第二,发放“奖励式”消费券,灵活设置发放、转让规则。消费券与现金为100:100的价值比例,可能出现替代效应,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可能不会有大的提升。假如消费券与现金的比例是110:100的,既有面值又有额外优惠奖励,人们就愿意主动购买消费券,从而产生乘数效应,降低替代效应。且要采取多种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奖励式消费券既有票面,又有优惠;既有较强的限制性,又有相对充分的选择权;既可采用纸质券,也可采用电子券。各地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发放消费券。

第三,选择特定行业共同承担发放成本。首先政府应确定需要补贴的特定人群和补贴力度,做出资金预算。该预算除了消费券本身的费用以外,还应包括印制费、银行结算手续费等行政或人事费用。然后根据特定人群的现实需求,依照政府采购的相应规范,在每个特定行业公开透明地进行招标,选择愿意让利、有限但足够多的、可竞争性若干家(例如100家)企业,建立目录企业和目录商品制度,然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跟目录企业协商让利程度,共同承担发放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健.派发消费券拉动不了内需[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2、刘东.消费券的弊端分析――基于金融和经济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谈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及会计核算 下一篇:我国地方小吃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