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

时间:2022-09-03 05:30:30

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

阿健抛砖:2005年末留给网络的最有争议的一条消息,就是上海市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将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出台“封杀令”,具体的操作就是规定(上海)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上述草案真正实行,可能本文的标题就危险了。更听说吉林还要对此出新规:网络语言满天飞,这都是有可能违法的。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关于网络语言的争论已经持续一些日子了。这里所说的网络语言,不是指“帖子、版主、红客、博客”这类表达网络新概念的新词语,而是指网民们在聊天室、BBS、OICQ、E-mail和手机短信中使用的那些被视为“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标点与字符组成的情感符号、阿拉伯数字谐音、新创英文或汉语拼音缩略语、普通话或方言谐音、同音或近音汉字替代、动物名称指代、普通词语别解、英文词语缩写或英文句子,等等。

面对这类流行的网络语言,社会上褒贬不一。赞成者有之,宽容者有之,斥之为垃圾者有之,责之不健康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一些教师和家长看了犯晕、叫苦不迭,一些学者更是认为它是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颠覆。

我认为,人们把这件事看得过重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应当认识到,所谓网络语言,仅仅是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场合与特殊的对象采用的特殊的便捷的而又心领神会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简单、新奇、灵活、诙谐、幽默,富有创造性,反映了网民中占多数的青少年们追求时尚、崇尚创新、张扬个性的特点,体现了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模仿欲。

一些教师和家长看到孩子们话语、作文、日记里出现了这类网络词语,颇为担心,认为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须知,在孩子们的世界中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即使是恶作剧,可能会蕴藏着创造的火花。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就认为,恶作剧反映一个孩子的智商较高。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比起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有人担心网络语言会破坏语言文字规范化,甚至要求有关部门干预,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这些人不明白,这种事情不是行政干预能够奏效的。本来带有游戏性质的东西,你去规范它干什么?即使规范了,有多少人会去遵照执行?前面说过,网络语言仅仅是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场合与特殊的对象采用的特殊的、便捷的而又心领神会的表达方式,它基本上不属于全民语言。这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没有也不会对传统语言文字交流造成严重影响。

阿尔文・托夫勒早就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不过是这种改变的一个小小实证。现代化和信息化使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技术革命、新的人类处境和社会状况,都会催生语言新的要素的产生与变异。互联网使更多的人加入写作的行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观点对撞

“网络语言”“砸晕”家长

家长说:孩子们的话我越来越听不懂,难道“年龄代沟”要变成“数字鸿沟”了?

孩子驳:上网聊天要节省时间,我很自然地就将“菜鸟”、“3166”之类的话挂在嘴边,这些词语让我觉得自己“很个性”。

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

语言专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感到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现象:用得最多的网络语言是晕,接下来是郁闷、呵呵、寒&汗、偶、倒、虾米、东东、酱紫。

网络语言会破坏语感

专家说 :我并不反对孩子上网聊天,只希望能“有话好好说”。现在,连孩子说的话、写的字都听不懂、看不懂了,家长很担心会加深代沟。现在孩子说话时,喜欢用“巨寒、暴汗、我倒”来表示吃惊,担心孩子接受这种具有较大随意性和无规则性的网络语言会破坏语感。

user驳:网络语言比一本正经地讲话有意思多了,大家都这么说,你如果不跟上潮流,会被划归到OUT(老土)行列。网络语言还可防止被父母发现秘密,很多女生写日记都用上网络语言。

会对传统正规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驳:我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上一篇:QQ好友怎么消失了?等 下一篇:唤醒装死的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