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

时间:2022-09-03 05:08:35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反思

2012年初,我有幸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1月13日,我们一行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认真观摩了一堂由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人因梦想而伟大”,心中感慨颇多。整堂课有精彩难忘的瞬间,也有些许遗憾。在此,我略述一些课堂情境及个人对这堂课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对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目标各抒己见。

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该校六年级一个班的孩子。

整堂课的设计理念是“立下百年心愿,寻找自己的理想及热情,进而运用自己的身份、影响力,为社会注入活力,以期能改变世界。”教学目标围绕着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生命的历程目标:促进生命的成长;二是生命的层次目标:触动身、心、灵,达到真、善、美;三是生命的关系目标:涉及正确认识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是使生命在知识、情感、意志抉择和行动、持续实践四个方面达到整合;五是生命的价值目标,即价值观与态度两方面。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热身活动后,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师生根据这两段视频,就梦想问题共同展开讨论,主要围绕“影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哪里”“说一说影片的重点”“你的梦想是什么”进行。最后,部分学生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梦想。

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视频具有多重效果:形象具体的视觉画面、相应的音乐烘托出的氛围及音效所具备的戏剧张力等,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容易调动儿童的所有感官,引发儿童的兴趣。而真实的故事是最有力量、最能触动儿童心灵的。教师的态度很自然,语气平和中透着幽默,对两段视频的讨论和挖掘很充分。特别是教师事前准备的“秘密武器”——卡片,孩子们都很喜欢。教师激发孩子卷入课堂时“让我感觉你的存在”之类的表述很符合“00后”孩子的接受心理;课程即将结束时,“给没拿到卡片的孩子发言机会”等环节说明教师对孩子们有充分的了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此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精准到位,重点突出。热身活动从要求孩子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和“我喜欢做什么”开始,最后以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梦想结束,首尾呼应。

如此高效、有魅力的一堂生命教育课结束后,我们却看到有些孩子垂头丧气,有些孩子的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完全不同于他们刚刚走进课堂时精神抖擞的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他们发生了这种转变呢?

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前一段在西安发生的“绿领巾”事件。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激励学生上进,要求调皮和学习不好的一年级新生戴绿领巾。此事引起极大反响,仅仅5天时间,绿领巾就被收回,校长也就此事作了公开道歉。

绿领巾虽然被收回了,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生命教育课堂上还时时飘舞着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隐形“绿领巾”,无数条隐形的绿领巾给孩子造成了或隐或显、或深或浅的伤害:对孩子的错误极尽发现之能事,不给孩子自行纠错的机会,当众给孩子贴各种负面标签……在这里,爱、理解和体贴被忽略了,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中心成为闪耀的明星。在这种生硬的权威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被披上了厚厚的盔甲和冰层,显得冷漠和高不可攀,孩子动辄被纠正错误,甚至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那么,在这堂课上,到底有哪些“隐形的绿领巾呢”?

第一,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方面。

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她始终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对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在一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教师问一个打扮中性的孩子:“你是男是女?”教师可能只是想幽默一下,调节课堂气氛,但是,这种问法明显带有歧视的味道。被当众问到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我发现该女生整堂课大多数时间头都没怎么抬。在整堂课中,教师不时地说“你们香港”“我们台湾”“我跟你们不熟悉,不能这样叫名字”之类的话,让师生间无形中产生了隔阂。

教师完全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要求教育对象。香港当地学校的学生原本不习惯站起来发言,但是这位教师说,“多动对你们身高有帮助”,要求每个孩子必须站起来发言,并隐含着传递了“身材高是好的”这样很偏颇的价值观。教师对某人的往生(逝世),用“挂了,被你们的上帝带走了”这样比较轻慢的语言进行表述……很多类似的细节向孩子们显示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性。

对两段视频,教师本人可能看过不止一遍了,对视频内容了如指掌,但是作为听课教师,至今我还是不知道第一段视频的名称和主要内容。不是我不认真,而是因为播放过程中,图像模糊,声音不清。我想,只要是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这个视频的孩子,不管多认真,都无法获得关于这个视频的所有重要信息。因为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一句补充解释的话都没有。

第一段视频讲的大概是“一群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患过重病,梦想环岛游,并且成功实施”。教师针对这个视频的很多提问,学生都沉默或回答错误。对此,教师没有反省自己,而是一味点拨、引导。在放第二段视频“黄花岗72烈士”时,图像更加模糊,声音更加不清,教师同样没有作任何提示。

针对第一段视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些勇士为进行环岛游,准备了多长时间?”

第一个学生回答:“半年。”

教师:“他们年龄很大,不可能那么快。”

第二个学生回答:“三个月。”

教师:“不知是你们理解中文有问题,还是我们之间沟通有障碍。”

第三个孩子回答:“一个月。”

教师:“我无语了。”

整个问答过程中,教师没有反省视频质量问题,而是臆断学生与她自己一样熟悉这个视频。在学生都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没有反思是否由于自己的苛刻和营造的紧张氛围令孩子根本没法听进去她的话,而只能一味猜测。

上一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展 下一篇:“母子情深”班会课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