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据承载网发展

时间:2022-09-03 03:31:59

移动数据承载网发展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在逐渐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如果没有网络通信技术,人们将无法及时获知最新消息,无法与不在身边的人交谈,因此数据承载网的建设已经是网络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事。移动数据承载网的建设,不仅便利了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移动数据 数据承载网 网络定位 发展现状

一、数据承载网功能的分析

1、网络定位功能。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是将多种业务相结合的核心承载平台,能够同时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互相联系起来,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网络的定位,才能够顺利进行多种业务的顺利进行。IPM主要是一个承载网,在电信业务中定位于高价值高要求的业务,而那些互联网业务和低要求的业务则是由CMnet定位,IP专网和CMnet两种网络的互相补充能够使移动承载网的业务顺利高效的进行。

2、完善的网络结构。数据处理过程在网络中至关重要。数据承载网在多业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网络结构,没有完善的网络结构是没有办法顺利处理数据业务的。数据承载网目标结构是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构建的,然后根据各个区域的通信现状将汇聚节点和接入节点进行合设,在业务量较大且具备完善的网络传输汇接条件的城市中设立核心节点,而汇聚节点则是可以在各省会城市中设置。有条理的网络结构系统,能够更快的完善通信网络设施,让数据承载网在通信处理过程中更加便捷有效。

二、中国移动承载网发展现状的研究

2.1提高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信服务设施的要求也在逐渐加大。中国移动承载网完全满足无线语音业务在QOS、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在通话质量方面能够保证音质清晰和高接通率移动承载网性能的提高,能够使各项业务稳定的进行,满足多种业务的需求。

2.2可靠性的保障

传统的IP网络会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病毒入侵或者恶意攻击的现象,导致用户大量信息外泄或者消失,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导致很多用户是谈网色变,而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的可靠性是能够保证。移动承载网是开放式的,能够同时接收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范围的信息数据业务,在进行多业务的处理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染上莫名的病毒,致使信息消失或者外泄,因此移动承载网采用多业务MPLS VPN安全隔离技术,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毒的入侵和恶意破坏,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得到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后,用户才能够放心的使用网络进行通信和业务处理,也加速了中国移动承载网的发展进程。

2.3方便开展业务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人们需要什么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查检,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新颖,因此网络中对业务开放的快捷与否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移动承载网可以达到目前开放的各种业务的承载的所有要求。

相隔远地的人们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需要数天才能得知对方消息,而如今只需要几秒便可以顺利接通对方的电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移动数据承载网中对长途语音开放的要求就很高,但是移动承载网无论是在无线语音长途中还是在数据监控等业务中都能够满足这些业务的所有要求。

2.4降低投资

网络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数以万计的不同数据,在新时代新科技的不断要求之下,以往的网络已经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通信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的网络承载网可能只是在单一方面或者数个方面进行业务的交接处理,但是时代对网络承载网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多业务交接和处理,在这一方面,传统的网络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的提升,而移动承载网却在制定出来时就满足多业务的各种需求,能够符合时代的最新需求。降低投资,是移动数据承载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全面性的体现,一次建成便能够长久使用,不必再进行资金的投入。

三、结语

网络对于人们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是业界的永远追求,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的建设和成功的运营,表明IP网络完全可以实现电信业务的承载。中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中,移动数据承载网虽然还处在发展中,但是相信在业界和科学界的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下,一定能够满足当下网络的所有需求,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使中国移动承载网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为企业的创新和人们通信的便捷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韩剑. 移动数据承载网发展[J]. 才智,2011,(29):223-224.

[2]李海鸥. 移动城域网设计与实现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陈凯. IP承载网提升稳定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4]刘刚. 南方航空公司航材采购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上一篇:校企合作基础下高职安卓应用开发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