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组质控在科室内护理质量管理中作用

时间:2022-09-03 02:42:11

探讨分组质控在科室内护理质量管理中作用

护理质量是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护理质量管理一般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组成,而科室内的护理质量主要是由护士长独自进行管理,各级护士多数是处于被动的指导下工作,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科自2010年1月尝试建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主张人人参与管理,发现现存的护理质量问题,找出问题原因,有针对性的对护士进行培训指导,力求从细节,基础理念上改进临床护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改善了护理质量,同时挖掘各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主动参与管理。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康复中心自2010年1月起将科室内护士分为3个护理小组,由每个护理小组中的总务护士及2名责任护士组成科室内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科室内质控小组组长。科室内质控小组按质量管理要素分为重症组、消毒隔离组、抢救物品药品组、护理文件组、护理安全组,每组由2名护士组成。成员组成兼顾专业搭配及个性化优势,使质控小组结构相对合理[2]。

1.2 方法

1.2.1 各小组职责分工

1.2.1.1重症组:负责抽查护理小组中2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其中包括一级护理1人,二级护理1人,主要检查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病情、治疗、护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基础护理完成情况,护理安全措施是否完善,护理记录是否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

1.2.1.2消毒隔离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中无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无菌物品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消毒液配制及使用是否符合要求、医疗垃圾处理、终末消毒执行情况。

1.2.1.3抢救物品药品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中抢救物品药品是否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同时抽查护士对抢救药品作用及副作用掌握情况。

1.2.1.4护理文件组:负责对各项护理记录书写指导及检查。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护士交班本等。

1.2.1.5护理安全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的护理安全,抽查护士对工作制度、风险预案、工作职责的掌握情况,是否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即操作前、中、后查,使用移动护士站(PDA)核对患者腕带、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检查各种护理告知是否完善,是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悬挂各种警示牌以及各种高危药品的管理。

1.2.2 明确工作要求,注重持续改进

1.2.2.1严格要求,统一标准:每季度组织召开科室内质控组成员会议1次,明确各组职责分工,根据院级质控标准制定科室检查评分表,统一检查考核方法,使质量控制科学、规范、公正,减少随意性。

1.2.2.2定期检查,随时纠偏:科室内质控组成员每周检查1次,对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了全面指导及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通知责任人,令其及时整改。护士长每个月检查科室内质控组成员检查情况,判断各组检查方法是否得当,标准是否统一,随时指导纠偏。

1.2.2.3 及时评价,持续改进:科室质控小组建立检查月反馈评价制度,每月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将质控小组检查出的问题在会议上做简要反馈,对存在共性问题给予指导纠编,并动态跟踪质量改进情况。针对同一问题反复出现的情况,在会议上提出,提示护士们注意,并持续跟踪,直至无问题出现。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通过科室内分组质控使笔者科室在院级检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分组质控不仅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还是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方法[3]。人是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健的因素,任何先进的设备、技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通过人为载体来实现的[4]。现在在临床工作的护士趋于年轻化,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合作性、思考性,是护理质量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科室通过建立科室内质控小组督导辅助护理质量管理,使每位护士都能参与管理,自觉发挥出最大长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发扬团队精神,构建和谐、团结、健康的工作氛围。科室内人员分工明确,可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质量控制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而科室内的质控小组又是护理三级质控体系中最低最基础的环节。因此,科室内质控小组是护理质量有效和长效管理的关键,对提高科室护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周 立.总护士长在护理质量督察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1,18(2):38-39.

[2]刘 涓,赵 林.加强院级质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65.

[3]王念坚,陈立梅.质控小组在ICU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6:162.

[4]袁秀玲.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上海护理,2006,27(6):1.

[收稿日期]2012-03-17 [修回日期]2012-04-26

上一篇:慢性难治性皮肤病治疗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应... 下一篇:晚发型太田痣一例报道